从-a到-z的命令行选项
摘自UNIX编程艺术
The Art of UNIX Programming
[美]Eric S.Raymond 著
姜宏 何源 蔡晓骏 译
-a
所有项(all)。如果是GNU风格,则为--all选项,如果-a选项不是--all选项的一个同名的话,
真的很出乎意外。示例:fuser(1)和fetchmail(1).
添加(append),同在tar(1)中一样。这个命令选项和表示删除的-d选项是一对儿。
-b
缓冲区(buffer)大小或块(block)大小(带参数)。设置一个临界缓冲区大小,或(在和存档后或处理存储介质有关的程序中)设置块大小。示例:du(1),df(1),tar(1)。
批处理(batch)。如果程序是自然交互的,-b选项可用于禁止提示或设置有其他适当选项来接受
文件的输入而不是操作员的操作。示例:flex(1)。
-c
命令(带参数)。如果程序是一个通常从标准输入接收命令的解析器,那么程序期望-c参数选项会作为单行输入传递给该程序。这个约定在shell和类似的解析器中特别强烈。示例:sh(1),ash(1),
bsh(1),ksh(1)和python(1)。比较以下的-e选项。
检查(check)(不带参数)。检查命令的文件参数是否正确,但并不真正执行正常的过程。命令文件的解释程序频繁用此作为语法检查选项。示例:getty(1)和perl(1)。
-d
调试(debug)。(带或不带参数)。设置调试信息级别。这个用法非常普遍。
-d 偶尔具有“删除(delete)”或“目录(directory)”的含义。
-D
定义(define)(带参数)。在解释器,编译器或(特别是)类似宏处理的应用程序中给某个符号赋值。C编译器的宏预处理器对-D的用法就是如此。这和大多数Unix程序员的关系都很密切;不要违反。
-e
执行(execute)(带参数)。包装程序或可作为包装器使用的程序通常允许-e对其交付给控制权
的程序进行设置。示例:xterm和perl(1)。
编辑(edit)。能以只读模式或编辑模式打开某项资源的程序通常用-e规定以编辑模式打开资源。示例:crontab和SCCS版本控制系统的get实用程序。
-e偶尔具有“排除(exclude)”或“表达(expression)”的含义。
-f
文件(file)(带参数)。经常带参数使用,为需要随机访问输入或输出的程序(所以仅通过<或>重定向还不够)指定输入文件(或者输出文件,但这种使用不太多)。经典的例子是tar(1)其他例子也非常多。这个选项也用于表明通常从命令行获取的参数值应该从文件中获取;经典的例子可参见
awk(1)和egrep(1)。比较后面的-o选项;-f选项是-o选项相对的表示输入的选项。
强制(force)。(典型情况下不带参数)。强制执行通常在某种条件下施行的操作(如文件锁定和解锁)。这种用法不常见。
守护进程结合这两种方法使用-f选项,强制处理(force)。非默认位置的配置文件(file)。示例:ssh(1),httpd(1)和很多其他守护程序。
-h
表头(header)。(通常不带参数)。启用,禁用或修改程序生成报表的表头。示例:pr(1)和ps(1)。
帮助(help)。实际上,这没有人们想当然的那样普遍----因为在Unix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期。
开发者往往把在线帮助视为他们无法承受的存储开销。相反,他们编写了手册页(这形成了我们将在第18章讨论的手册页风格)。
-i
初始化(initialize)(通常不带参数)。把和程序关联的关键资源或数据库设置成数值或空值。
示例:RCS中的ci(1)。
-I
包含(include)(带参数)。在应用程序将要搜索的资源中增加一个文件或目录名。这个含义
在所有要包含其他文件的Unix语言编译器中都适用。如果这个选项字母用于其他方式,会让人感到极其意外。
-k
保留(keep)(不带参数)。禁止某个文件,信息或资源的常规使用删除操作。参见:passwd(1),bzip(1),fetchmail(1)。
-k选项偶尔具有“杀死(kill)”的含义。
-l
列表(list)(不带参数)。如果程序是某种目录或档案格式的归档器或解释/播放程序,
那么-l除要求列举项目之外的任何用法都相当突兀。示例:arc(1),binhex(1)和nzip(1)。(但tar(1)和cpio(1)例外)。
在已经是报表生成器的程序中,-l几乎始终表示“长(long)”,以启用某种长格式来显示比默认
模式更多的细节。如:ls(1)和ps(1)。
加载(load)(不带参数)。如果程序是一个链接器或某种语言解析器,-l在某种意义上始终表示
加载一个程序库。参见:gcc(1),f77(1)和emacs(1)。
登录(login)。在rlogin(1)和ssh(1)之类要求网络身份的程序中,-l表示执行方式。
-l偶尔具有“长度(length)”或“锁定(lock)”的含义。
-m
消息(message)(带参数)。带参数使用的-m选项用于日志记录或通告,其参数是消息字符串
。参见:ci(1)和cvs(1)。
-m选项偶尔具有“邮件(mail)”,“模式(mode)”或“修改时间(modification-time)”
的含义。
-n
数字(number)(带参数)。例如,在head(1),tail(1),nroff(1)和troff(1)程序中使用作页码范围。通常显示DNS名字的某些网络工具用-n以显示原始IP地址。ifconfig(1)和tcpdump(1)是原型实例。
否(not)(不带参数)。用于禁用make(1)等程序的通常行为。
-o
输出(output)(带参数)。当程序要求根据命令行的名字指定输出文件名或设备名时,可以交给-o选项来完成。示例:as(1),cc(1)和sort(1)。在带有类似编译器接口的程序中,看到这个选项用于其他用途都让人极其意外。支持-o选项的程序(如gcc)逻辑是允许把-o选项放在常规参数的前面或
后面进行识别。
-p
端口(port)(带参数)。特别用于要求指定TCP/IP端口号的选项。示例:cvs(1),PostgreSQL工具,smbclient(1),snmpd(1)和ssh(1)。
协议(protocol)(带参数)。示例:fetchmail(1)和snmpnetstat(1)。
-q
安静(quite)(通常不带参数)。禁止正常的结果输出或诊断输出。这种用法相当普遍。示例:
ci(1),co(1)和make(1)。也参见-s选项的“缄默”选项。
-r(also -R)(也为-R)
递归(recurse)(不带参数)。如果一个程序作用于目录,那么这个选项可告诉程序递归进所有
子目录。在对目录作用的程序中这个选项具有其他用法非常让人意外。经典的例子当然是cp(1)了。
反向(reverse)(不带参数)。示例:ls和sort。过滤器可用这个选项反向进行其正常的转换行为(比较-d选项)。
-s
缄默(silent)(不带参数)。禁用正常的诊断输出或结果输出(和-q选项类似;如果两者都支持,-q表示“安静”而-s表示“绝对缄默”)。示例:csplit(1),ex(1)和fetchmail(1)。
主题(subject)(带参数)。这种用法始终用于发送或处理邮件或新闻消息的命令中。
因为发送邮件的程序期望这个选项,所以支持这种用法特别重要。示例:mail(1),elm(1),mutt(1)。
-s偶尔具有“大小(size)”的含义。
-t
标记(tag)(带参数)。命名一个位置或指定一个字符串程序作为检索关键字使用。
在文本编辑器和浏览器中应用尤多。示例:cvs,ex,less和vi。
-u
用户(user)(带参数)。根据名称或数字UID来指定用户。示例:crontab(1),emacs(1),fetchmail(1)
,fuser(1)和ps(1)。
-v
冗长(verbose)(带或不带参数)。用于启用事务监控性质的、更冗长的列表或调试输出。示例:cvs(1),chattr(1),patch(1)和uucp(1)。更常见的是由-V调用。
-w
宽度(width)(带参数)。特别用于指定输出格式的宽度。示例:faces(1),groups(1),od(1),pr(1)和
shar(1)。
警告(warning)(不带参数)。启用或禁用警告诊断。示例:fetchmail(1),flex(1)和nsgmls(1)。
-x
启用调试(带或不带参数)。同-d选项类似。示例:sh(1)和uucp(1)。
提取(extract)(带参数)。列出从存储器或工作集待提取的文件清单。示例:tar(1)和zip(1)。
-y
是(yes)(不带参数)。批准启用对程序通常要求确认的潜在破坏性行为。示例:fsck和rz。
-z
启用压缩(不带参数)。存档和备份程序经常使用这个选项。示例:bzip(1),GNUtar(1),zcat(1),zip(1)和cvs(1)。
以上例子都来自Linux工具包,但在绝大多数的现代Unix下也应该适用。
2007年1月20日星期六
2007年1月15日星期一
mrxvt 0.4.2
一份mrxvtrc
google找到 然后做了点修改
打开透明效果
支持中文显示
白色的前景
适合在深色的壁纸下使用
用文泉驿的字体
截图如左
!mrxvt*vt0*tabTitle: term1
!mrxvt*vt1*tabTitle: term2
!mrxvt*vt2*tabTitle: term3
!mrxvt*vt0*saveLines: 600
!mrxvt*vt1*saveLines: 600
!mrxvt*vt2*saveLines: 600
!mrxvt*vt0*Pixmap: /home/jimmy/images/vt0bg.jpg
!mrxvt*vt1*Pixmap: /home/jimmy/images/vt1bg.png
!mrxvt*vt2*Pixmap: /home/jimmy/images/vt2bg.xpm
!mrxvt*vt0*command: /bin/tcsh
!mrxvt*vt1*command: /bin/bash
!mrxvt*vt2*command: /bin/bash -c "telnet www.mitbbs.com"
!mrxvt*tabShell: True
!mrxvt*cmdInitTabs: True
!mrxvt*cmdAllTabs: True
!mrxvt*initTermNumber: 3
!mrxvt*protectSecondary: True
!mrxvt*loginShell: True
!mrxvt*scrollbarStyle: next
!mrxvt*scrollbarPixmap: /home/jimmy/images/scrollbarbg.jpg
!mrxvt*opacity: 75
!mrxvt*opacityDegree: 5
mrxvt*transparent: True
mrxvt*transparentScrollbar: True
mrxvt*transparentTabbar: True
!mrxvt*transparentMenubar: False
mrxvt*foreground: white
!mrxvt*background: black
!mrxvt*ufBackground: yellow
!mrxvt*backgroundFade: 50
!mrxvt*fading: 50
!mrxvt*shading: 80
!mrxvt*tintColor: red
!mrxvt*textShadow: red
!mrxvt*textShadowMode: botright
! Text color of active tab
!mrxvt*tabForeground: blue
! Background color of active tab
!mrxvt*tabBackground: yellow
! Foreground color of inactive tab
!mrxvt*itabForeground: gray
! Background color of inactive tab
!mrxvt*itabBackground: gray
!mrxvt*tabbarPixmap: /home/jimmy/images/tabbarbg.png
! Use tabbar background as tab background?
!mrxvt*tabPixmap: true
!mrxvt*syncTabTitle: true
!mrxvt*syncTabIcon: true
!mrxvt*nonBoldFont: true
!mrxvt*hideTabbar: true
!mrxvt*bottomTabbar: true
!mrxvt*hideButtons: true
!mrxvt*windowsSwitch: true
!mrxvt*menu: /home/jimmy/doc/menu/rxvt.menu
!mrxvt*showMenu: False
!mrxvt*menubarPixmap: /home/jimmy/images/menubarbg.xpm
mrxvt*xft: True
mrxvt*xftFont: DejaVu Sans Mono
mrxvt*xftmFont: WenQuanYi Bitmap Song
!mrxvt*xftNomFont: True
mrxvt*xftAntialias: True
!mrxvt*xftWeight: Medium
mrxvt*xftSlant: Roman
!mrxvt*xftHinting: True
!mrxvt*xftAutoHint: True
mrxvt*xftGlobalAdvance: True
!mrxvt*xftWidth: ultracondensed !normal
mrxvt*xftRGBA: rgb
mrxvt*xftSize: 12
!mrxvt*cursorBlink: True
!mrxvt*cursorBlinkInterval: 500
mrxvt*geometry: 80x40
!mrxvt*lineSpace: 2
!mrxvt*borderLess: True
!mrxvt*overrideRedirect: True
!mrxvt*bellCommand: ls
!mrxvt*holdExit: False
!Mrxvt*holdExitText: Terminal exited!
!mrxvt*internalBorder: 2
!mrxvt*externalBorder: 2
!mrxvt*thai: False
mrxvt*multichar_encoding: GB
mrxvt*inputMethod: fcitx
mrxvt*hotkey*NewTab: Ctrl+Up
mrxvt*hotkey*PrevTab: Ctrl+Left
mrxvt*hotkey*NextTab: Ctrl+Right
!mrxvt*hotkey*KillTab: Shift+Down
mrxvt*hotkey*CopySel: meta+c
mrxvt*hotkey*PasteSel: meta+v
2007年1月10日星期三
“药势”──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(上篇)
作者:小乌龟 (台湾)
日日拜读 汽水先生之贴文,驯染其中,浸渐若有所悟,至日昨观美国【汉唐中医】台湾后援网站倪师海厦癌症论文之首章,仿若醍醐灌顶,过往诸多未明之处,刹时消灭!诸般本草药理一齐冲入脑中,轰然飞旋,竟成不吐不快之势,信笔疾书而成此篇。因想:知我者唯 皮沙士,未是草之稿,暂且付上,唯乞 先生有以正我,还以此抛瓦之文,与 先生共续《本经疏证》未了之缘。
又案:本文为未成之草稿,未成稿而托于大医王的家刊登,主要也是想得到各路高人的指正。如有不合实际之处,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,重骂下来即可,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。谢谢大家。
楔子
在汽水先生的网站贴文中,不只一次见到对读者的提醒:“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、药理、效用,若走上西方化学的‘成分分析’这条路,就完蛋了。”这,我很明白汽水先生对读者的慈悲。
那么,一味药的药性,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:性味如何,归于某经……等等论述了。这,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,是对的。但,如果是对于学“经方”也就是学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学习者而言,光以《本草备要.药性总义篇》的理论作基础,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,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:你对《伤寒杂病论》的理解,就会是“时方医”的领域,想不通的,就认为那是错字、错简,而与“经方派”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。
时方派的本草学,和经方派的本草学,有着根本上不同的“认识观”,而讲难听一点,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,“本草理论”的改变,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。
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,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:“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,光学《本草备要》是不够的啦,学药理还是要研习《神农本草经》才行!”讲得是得意洋洋,但是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功夫,终究还是练不成。
因为,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,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“有效成分”,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;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,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,晓得“桂枝解肌、麻黄散寒”,晓得“以皮行皮,以枝行肢”、“清气出上窍,浊味出下窍”了……但那仍是“时方药理学”,对经方中使用的“古典药理学”只沾上一点边儿, 所以不够。
这篇文章,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,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,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、药性。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,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。
但是,虽然说是“和初学的同道”聊聊,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《伤寒杂病论》的,小乌龟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,怕会徒增混乱。小乌龟的论点,大部份来自于清末唐容川的《本草问答》和邹润安的《本经疏证》,如果是汽水先生的爱弟子和好朋友们,对这两本书想必并不陌生。
中医药理学的分水岭与本草史概说
中医分为经方派、时方派,这,不但中国人晓得,日本人也晓得。经方派在日本叫作“古方派”,而时方派在日本叫作“后世方派”,意思一样。而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,也都晓得,经方派和时方派的“分水岭”是什么──那就是所谓的“金元四大家”。
“金元四大家”虽然齐名并称,其实他们的生卒年是颇有差距的,并不是同生同死。而比他们更早出名的一位,相传是李东垣之师的人,就是张元素,也就是张洁古(易水先生,易老)。而,张洁古做了一件“功德盖世,罪恶滔天”的事情,造成了经方派从此变成时方派。而那件事情,就是现在学传统中医的人耳熟能详的“归经理论”──某某药入某脏某腑、哪一条或哪几件经。
归经理论是错的吗?不能算错,很多时候是很有道理的,临床上也大大有用,尤其是示人一条明径,使人更能掌握用药一事,对学习中医者而言,是甚有助益的。但,它是对的吗?也并不全对。因为,它大大地“窄化”了一味药的药性。
同样是用中药,以“《神农本草经》、张仲景(或《汤液经法》的作者)所知道的药理学”创出来的方叫作“经方”,汉朝到唐宋,都还算是经方的时代。而以“归经理论”创出来的方,就叫“时方”,其中对每一味药的看法,都和经方是很不同的。
最古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其中提到的药性只有“性.味”,也就是“什么味道”、“温凉寒热如何”,而五色入五脏的概念,则是“稍微提及”,例入“五色灵芝各入哪一脏”,不是通盘性的认同。而其后,魏晋的《名医别录》,唐代的《新修本草》、《日华子本草》、《海药本草》、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,或是宋朝具代表性的《证类》、《大观》二本草……等诸多书籍,大都只是顺着《神农本草经》之后补入新发现的“效能”,却未曾对“本草理论”作更多的理论分析。
到了张洁古,他对古代的方剂做了一番整理,发现到“太阳病病到太阳、阳明之间时,会用到‘葛根’这味药……”,于是就以此归纳出了一句话:“葛根是阳明引经药,如果感冒太早用了,反而会引邪入阳明!”同样,对于柴胡,也看做是少阳引经药,说它会“引邪入少阳”,而至于桂枝,因为有帖“桂枝汤”是治“太阳病”的第一主方,于是“桂枝”的归经也就变成是“太阳经药”了。石膏,他也说是“大寒之药,不可轻用”。
这,有没有错?从某个角度来说,“桂枝汤”的确是“会”作用在太阳经,而单味药的柴胡、葛根和少阳、阳明二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。可是问题就在于: “不只如此而已!”后世的学者,因此就随随便便把某味药找几条经随意归类,做学问是简单化不少,可是却变成“见树不见林”,迷失了那一味药真正的本性。
可是,因为这种“时方药理学”方便好用又好记,而张洁古先生又的的确确是一位医术甚高明的医者,于是紧跟在他之后成名的“金元四大家”,也自然纳入了张洁古的这个系统,而有了相当好的成就,比如说李东垣自创的“补中益气汤”或是修改了宋朝陈自明《妇人良方》中的龙胆泻肝汤而成了“去男人下阴臊臭”专方的 “东垣龙胆泻肝汤”(真的是‘痱子粉’!)(皮沙士案:),都是其中的佼佼者,也堪称“伟大之方”。
可是,归经理论,却是一套“反映了一部分真理却不等于真理”的不完全的理论。洁古本人、金元四大家都是苦读《内经》起家的,偏得还不太多,但愈用到后来,纰漏愈大,新创的方剂效果愈来愈差,“一剂知,二剂已”变成了今日的“你回去吃半个月再来看看有没有好,如果没好我们再换药试试!”
到了后来,当然有人觉得好像事情不对头了,想要扳回如崩墙倒壁般的中医“末法”劣化状况,明朝不少医家都在重注《神农本草经》,想要从这个大根头去重新寻回些什么。当然也都是小有成就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
明朝那一位“把之前有的理论、药性全都收录”而编成《本草纲目》而被倪师海厦先生痛批的李时珍,其实不是中药学劣化的源头。源头在张元素,光是他的几句“葛根引邪入阳明,柴胡引邪入少阳”,“石膏大寒不可轻用”就把经方中这三味药封印了八百年。明明没有这么一回事儿的,太阳初感,证齐全了,就可以用葛根汤;傅青主也用柴胡剂治伤风初感而很有效,并不会因此引邪入里,石膏更只是“凉”而已,不用八钱到四两甚至一斤,很难显出药性。可是张元素之后,人人都跟着这么说嘛,绝大部份的医者,小心翼翼地就都“尽量不要用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方”了。(皮沙士案:)
直到清朝,事情才有了转机。如果以医术而论,陈修园、徐灵胎等人,因为临床功力够,其著作《神农本草经读》或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都有卓然不群之见,但那是临床上的强而让他们得以重新明辨了历代本草的得失,并不是真正在本草理论上有所革新。
本草理论在清代得以翻身,主要的功劳,其实起自“儒家”。
清代的儒家,对四书五经有了很大的“革命活动”,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古经典的注疏,绝大部分都被宋朝的朱熹垄断了,朱熹乱改原文,后代也只好照单全收;朱熹说某句如何如何解,后代也不好意思说不是。可是,总觉得有问题。但,离先秦时代那么遥远了,连同一个中文字的字义都古今不同了,要如何平反才是?于是清代的儒者想出了一个办法:“用同时代的文献,做平行比对!”比如说《论语》中的某个字,朱熹说是这个意思,可是先秦时代的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左传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等其他书中出现这个字时,却都不是朱熹说的那个意思,于是他们就晓得:那是朱熹弄错了,那个字应当是某某意思才对。比如说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”的“习”字,先秦当时是“实践”之意才对(即使是现在的日文中也是‘学到上手、会用’的意思,唐代传去的字义还在),“学到的常常能用在生活中,很快乐。”如照朱熹的说法,学了就一直温习,就会快乐了吗?正常人类是没这么一回事儿的。
这么一种做学问的方法,一种新创的格物训诂之学(日本人也很爱用这一套),影响了中国少数几位由儒而医的医家,而其中有一系的传承,是:明.卢之颐《本草乘雅半偈》→清.刘若金《本草述》→清末.邹澍《本经疏证》。邹澍在《本经疏证》用了“平行比对”的方式来注解《神农本草经》。而他比对所用的范本,就是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“只要‘证’合,药投下去,一定会好”,总有效率达到“神的绝对领域”的《伤寒杂病论》(其他的书也不行,因为有时有效有时没效,未到‘绝对领域’,比对会出错)。
他用“减法”来检证每一味药的药性,比如说,《伤寒论》中某一个汤剂比另一个汤剂只多了白芍三两,而这两个汤剂所治的主证却大不相同,于是,去推敲这两个主证之间病机的差异,就可以得到“这三两白芍在此处是做什么用的”之结论。而某几十个方用生甘草,某几十个方用炙甘草,慢慢减来减去,就推敲出了甘草生用炙用的药性之别……
这样一点一点的“相减”,仿佛在玩益智游戏,渐渐摸索出一味药药性的不同层次……而结果,说也奇怪!减出的一句一句,竟恰恰就符合了《神农本草经》那一句一句如天书般令人百思不得解的主治,于是,“三贲”之一的《本草经》之谜,就和《伤寒杂病论》的绝对领域之谜,在二者相互的帮助下,一齐渐渐地被解开了!
如果有些药味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没有足够的出现次数可以相减,邹澍就会去找次一级,却也趋近于“绝对领域”的孙药王《千金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等书,再去配合《伤寒杂病论》,一味一味相减,做分析……这种苦工,光听也会知道有多可怕,可是竟然有人做到了,这真的是学问家的龟毛功夫,一般开业医生是没时间也没兴趣这么做的。
而另一位年代比邹澍稍晚几年的,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容川氏了。容川的理论,其《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》中《本草问答》本身就阐释得非常完整,他的理学家思考所攀升到的本草学造诣,实堪与润安先生的《本经疏证》相互辉映。
中医的大秘密“古典药理学”,终于在清朝的最后,得以重见天日。所以,生在民国时代而学中医的我们,真是大有福报的。
至于“时方药理学”呢?果真是害人之物吗?有时,我也觉得很难论断,或许该说是“看个人”或“有没有正确的理论与之配合”吧……(皮沙士说,张元素另有秘传,都学会了就会超强,也就是说,张元素如今传下的东西,就是一本被撕去后半本内容的九阴真经,所以时方家才会多半练成铜尸铁尸的等级?)(皮沙士案:)
有一位时方大家,他创的方剂,有效率几乎可以与仲景比美。如果仲景可称为“医圣”的话,这个人大概可以被叫做“医仙”了吧。这仙人就是明朝皇室的后裔,文学医学两得美名的傅青主(傅山),他的《傅青主男女科》也是家庭常备好书,尤其是妇女病,自己在家翻书吃药,比吃市面上一大堆中医开的药都好得更快。
傅青主以时方药理学,加上五脏相传补泻的道理(皮沙士案:),去搭建他臻于颠峰的医术,依此事实,如果换成今日,恽子愉前辈的“看西医检验报告、透视片” 来开中药,彭奕竣先生的“不开经方”、皮沙士的“平易之方”却也都其效如神,其事实也就并不值得奇怪,可以放下门户之见而都虚心叹服了。真的是“看个人”。(皮沙士案:)
经方、时方药理学之差异──其之一
和人论医,有时会被反问一句:“既然你说经方派的方子这么有效,那为什么还会处在完全的弱势呢?怎么可能医生不晓得要用经方呢?”
这当然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啦……好比说,“如果”如今是一个“经方盛行”的时代,若有医生开药吃坏人,保证可以被告翻。因为拿《伤寒杂病论》来一对,就会晓得他哪里诊断错误,没处可逃的。
可是,如今的中医是“百家横行”,于是乎曾在西医卫生署管事的小乌龟的爸爸也曾笑说:“中医医坏了怎么告?除非是他开砒霜!”真的,毫无标准可言的,为了自身好存在,经方派还是消灭算了。这是略举一例。不过,在本文中,我想专注在“本草学”领域的一个大因素。
一个人解释事物的标准,会影响到他看待事物价值的结果。 如今的“经方不盛行”,在“本草学”而言的原因,就是“医生变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审”!
什么叫做“诺贝尔文学奖评审”?
就是,他们只会自己所熟悉的那一两种语文,任何外文作品却要英译了才能送审,你我们所熟悉的中文著作中,觉得好看得不得了的小说,或是动人得不得了的诗,哪一样翻成英语、德语还能维持它原来的文学力道的?不可能,中国人的单音节字所形成的声律美,译成外语就没了,于是,你译得再好,也是功力折损一大截。泰戈尔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集,还是他自己苦苦英译再请叶慈帮他改错字的哩!
所以,外语作品得文学奖的,什么川端康成、什么高行健,他们的作品,都是“蛮具有适合英译的特质”之作,却绝非该国家本国人最受感动之作。本国人看了,还是打瞌睡的人多些。
而这件事情,拿到中医的世界来看:就会变成这样──考检考、特考也好,上医学院科班出身也好,《伤寒杂病论》,也就是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二书是一定会读的。可是,为什么读了,而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试吃,给家人吃吃,也算是在临床了,却不会察觉出《伤寒杂病论》真的比《温病条辨》之类的其他书更正确、更有用?
这不也是个“谜”?其实,也不是谜。
如果你拿起今日的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标准本子,也就是《御纂医宗金鉴.仲景全书并注》来读一读,再拿起其他必读之书《本草备要》、《医方集解》、《温病条辨》来读一读。因为你是第一次读嘛,不懂的地方,也就看一看它们的注解,参考参考其他书所论的方义、药性……。然后,你就会觉得:《伤寒杂病论》这本书,真的是没什么了不起!什么号称“万方之祖”的“桂枝汤”,不也就和“参苏饮”差不多?浪得虚名,难怪后来被九味羌活汤和川芎茶调散篡掉!
这种“觉得差不多嘛”的感觉,就是我觉得最惨烈的一种感觉。因为在《医宗金鉴》和《医方集解》中注解桂枝汤方的注文,这种“将古书翻译给你听的语言”,就是那套一面倒、完全站在时方派角度解释事物的“时方药理学”!
你用那套阿猫阿狗的语言来看经方派的原典,结局就是那些阿猫阿狗会得到诺贝尔奖!
那套“解释系统”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和侮辱。
重审桂枝汤
前言
找一首经方来看看吧。“桂枝汤”如何?
“名曰桂枝汤者,君以桂枝也。桂枝辛温,辛能发散,温通卫阳。芍药酸寒,酸能收敛,寒走阴营。桂枝君芍药,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;芍药臣桂枝,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。生姜之辛,佐桂枝以解表;大枣之甘,佐芍药以和中。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,用以调和中气,即以调和表里,且以调和诸药;以桂芍之相须,姜枣之相得,借甘草之调和,阳表阴里,气卫血营,并行而不悖,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。而精义在服后须臾,啜稀粥以助药力。盖谷气内充,不但易为酿汗,更使已入之邪,不能稍留,将来之邪,不得复入也。”
“此足太阳药也。仲景以发汗为重,解肌为轻。中风不可大汗,汗过则反动营血,虽有表邪,只可解肌,故桂枝汤少和之也。《经》曰:‘风淫所胜,平以辛凉,佐以苦甘,以甘缓之,以酸收之。’桂枝辛甘发散为阳;臣以芍药之酸收,佐以甘草之甘平,不令走泄阴气也。姜辛温能散(散寒止呕),枣甘温能和。此不专于发散,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。麻黄汤专于发散,故不用姜、枣,而津液得通矣。”
这是《医宗金鉴》和《医方集解》的说法。学传统中医的人,谁也觉得有道理。但是,以经方药理的学习而言,这样,还差得太多。
现在让小乌龟来当个导游,请读者诸君忘掉物理化学,搁下“有效成分”,进入“气功”与“巫术”这两门“科学”的领域,来再看一次桂、芍、草、姜、枣这五味药……看看和时方医家所见到的有没有不同?
(不过,在此之前,我要先岔个题,讲些别的事,故事才能继续往下走……)
中场休息的岔题:病毒究竟是什么?
我个人觉得:“科学”是一种慢慢“发现真理”的过程;在仲景《伤寒论》的时代,我们把病毒看做是一种“邪气”(中国人的“气”这个字就很有意思;“气”被中国人当做是“未知存在”的档案匣,凡是在该时点还不能确认的存在物,就被归于“气”类之中,等到科学渐渐发现它的存在了,就一一脱离“气”这个档案天中,例如:空气、电气……),而到后来,电子显微镜发现了这种能通过陶瓷过滤器的微小“物”(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组基因)。于是,也就“顺便”发现了病毒的机制:一组基因,进到人的细胞内,对细胞下一些乱七八糟的指令,或许也因此破坏了生物的机能,但至少达成了它自身的目的:复制它本身。
病毒这种东西,可往形而下走一步,也可以往形而上退一步:
往形而下走,就是人类仿制它的生命形态而创造出的“电脑病毒”──一串指令──会令电脑为它复制、传衍这组指令。
而形而上的,日本人的家常话叫做“烦恼”,中国人称之为“执念”──某些念头在人心中不断勾起人去重复动同样的念头,而对这个人的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……一种没意义的,具有自我保存、自我扩张之意图的,“无限耗能回圈”。
这种结构的存在物,它的本体,究竟是一种“唯物”的存在,还是在它背后,还存在着一种可称为“邪念”的东西在操控着?好比说,电脑病毒之所以能存在,是因为有设计它的人的“恶念”在创造它。
是形而上,还是形而下?这是一个尚待深思的问题。先来跳开一下,谈谈另外两种东西的存在。
比如说宇宙好了,最近科学家计算出了“暗物质”的存在,我们这个有形可观测的宇宙,只占了真正“宇宙总存在量”的百分之四,只有百分之四而已!宇宙的其他大部分,都是未在三次元世界具现化的更高次元(形而上)的存在。我们所知的物质世界,只是“真正的宇宙”浮上海面的一小片投影而已。
最高级的科学家不得不承认此事实,而最低级的迷信者亦信鬼拜神。似乎在中间的一般人,也就不必硬要否定“看不到的世界”的存在了。
另外一样,同时具有“形而上”和“形而下”双重存在的证明物,就是“人体”了。
人的身上有“经脉”,循行于人体的表面,用“穴检仪(傅尔电针)”之类的机械来测量人类体表的电流量,会发现某两点之间的电阻特别小,把这些电子循行较易的点连接起来,就画出了几乎完全等同于古书的“经脉”图形。也有人去检查“经脉”那个区块的肉体,也会发现经脉上下的肉体细胞乃至于骨细胞,其排列会形成某种方向性;可是,要因此就倒果为因地说:“那些低电阻的路径是那些排列造成的”却不行。因为,只要人一死,全身经脉就消失了,测不出来了。简单来说,就是:人体的肉身,是不具有任何经脉得以存在的凭据的。
正如同宇宙背后有“暗物质”也就是天外之天,人类亦有可称之为“灵魂”之“身外之身”的存在。而经络,就是长在灵魂上的“灵体的器官”,它和肉体的诸脏器有极密切的关系,却不是“就完全等于”肉体的脏器。
这一点,也就是“物心不二”(佛教语是叫“色心不二”)的观念,是中医哲学所特有,西方心理学也承认,而西医却尚无能实践的观念。
光是用电阻测量、或能量照相的“科学”方式,就会发现人一“生气”,就立刻会共鸣到肝经上,而对该经络的能量和物质化的“肝脏”部分造成坏影响。哪里有病,哪一经的能量就会测得出怪怪的地方,中国人说“胆为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”,你要说“胆这个小球球怎么会管到人体的决定权?”但胆经不对劲时,被胆经挟在中间的人脑下视丘,就真的也跟着变成有点疯疯的,而不能决定要发烧还是要降温……。(皮沙士案:)
再回题
当“病毒”这个东西侵袭人体的时候,西方的医学会以微观的方式“看到”细胞在被病毒指使着去不干正经事而去造病毒。这是一个层面,不错,它存在。
但是,除此之外,在物质之外,病毒是有“本体”的,它的“本体”是存在于看不见的世界的,而且和“病毒的肉身”也就是电子显微镜看到的病毒是“分离”的。
这一点,“病毒”和“细菌”不同,细菌确确实实是一种小“植物”,灵魂不会脱体作乱。就算它有毒,它也不太会去“矫”它的存在环境,环境允许它生长就乱长,环境不允许,来了抗体或抗生素,它就死。并不比杂草更凶猛。
可是病毒不一样。它“霸道的支配意志”会显现在人体的侵占上。而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西药能杀灭病毒。因为病毒混入了寄主细胞核,等于是变成寄主的一部分,要杀就连寄主一起杀,药到命除病也除,死人是不会感冒的。
和病毒最像的东西,于人体,就是癌症了。有几种皮肤癌或子宫癌,西医也说那是病毒感染而细胞变质,恶化成癌细胞。而倪师海厦也说:“百病皆因风始,癌症医到后来,变成感冒,感冒能当场解决,癌症就会好,不能解决,癌症就会回来。”如果给西医听到,一定觉得有人要发狂了。但其实这事情并没有那么深奥。
有这么一个西医的实验:
一般而言,我们会认为癌症是“癌细胞吞掉好细胞”,想当然尔。不过,这个实验是:把癌细胞和好细胞之间隔着一片玻璃片(还是水晶片?有出处那本书我弄丢了,一直没再买回来),不让它们真的接触,可是,隔在彼端的好细胞,还是渐渐会被“带坏”而变成癌细胞。也就是所谓的“基因”,根本就可以因为磁场之类的 “形而上”之力,而像录录音带一般“转录”过去。
癌细胞是“物质”,没错。但“癌症”也是一股“能量”,而且是有意志力的能量,这是第一点。
而这一类的“能量/物质”,进入人体,又是如何运作呢?
以病毒为例,它的传导,可以是从能量,也可以从是物质……
曾经有机会遇到台湾地位崇高的西医崔玖教授,小乌龟问了一句话:“崔教授,您觉得病毒是能量还是物质?”崔教授马上正色道:“当然是能量!是一种‘讯息 ’,不是物质!”崔教授会这么说,是因为她有一次发俗称“蛇缠身”的“带状疱疹”,那是一种病毒感染,西医认为是“沿着神经节”传染的病。可是崔玖教授自身发过带状疱疹的经验却是:红疹在身上“画下了小肠经的图形”!人家是神经和经络的大行家,当然就会晓得:“那不是神经节!”小乌龟的干哥哥也有一天晚上在家发蛇缠身,从后腰绕向前面,刚好是中国人奇经八脉中的“带脉”(如果从上背向下斜绕是神经,平绕是带脉),而家里没有药,我干爹就叫他吃“小建中汤” 顶一顶,说也好玩:那条红线,就又循原路缩回去了!
不过,小乌龟的西医朋友,却也跟小乌龟说:他在西医院看到的,真的有人是沿着“神经节”长的。那,由此看来,病毒果然是一种物质了。也就是说:病毒这个东西,真的是存在于“跨两个次元”的暧昧领域的:有能量、灵的部分;也有物质、DNA的部分。
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这样,有人感冒,帮他切个脉,如果当时我们的体力不是很好,马上就会把他的病气吸进来,不要几分钟他的证状我也全套统统有,开给对方的药第一包得扣下来给自己吃……没有潜伏期什么的,直接就过来了。这是“灵气”的病毒。
有些比较厉害的病毒,从“气”传的能力就比较差,比如说要防爱滋病,竟然一层保险套就可以挡下来(这在西医而言,至今仍然是谜。因为病毒就是因为‘小到可以穿透陶瓷过滤器’才会叫‘滤过性病毒’的,保险套的结构,洞洞大得很,照理说是过得来的,可是爬不过去。没人晓得是为什么。)。而像SARS,只要带原者没发高烧,就算你在他前面玩,沾到他喷出来的飞沫,或给他把把脉,也没事。而脑炎,西医自己也说了,感染到的人只有十万分之七会发病……。
病毒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存在。
但是,当它感染到人体,发病了……它那“灵魂”的部分,却都几乎都是依附在人体有电流循行的部分──经络或是神经, 而它磁场影响的范围,则以“邪气”的存在方式进攻人体的部分。
用古书的例子简单来说,就是“太阳病”的“头痛、项强”,那是病毒依附在太阳经所造成的经病;可是全身性的“恶风”或“恶寒”,病机学说所谓的“风伤卫、寒伤营”的状态,则是它的触手“邪气”的影响范围。至于实际上一粒一粒的“病毒”在哪里有几只的问题,古方派或时方派中医根本不需要管它。
因为就大通则而言,只要把它的“灵”和“物”之间的“邪气”部分消灭,凭依在经脉上的本体(灵)就会被赶跑,物质化的“病毒”也会一下子都消失。于是乎,初感用桂枝汤、麻黄汤发发汗,把邪气逼出去,感冒二十分钟就好了,细胞中的病毒到哪去了哩?不知道,也不必知道。
正由于病毒有这样的存在方式和消灭它的方式,“本草药理学”的研究,就不能不正视每一味药作用在“气”的层面及其功效。
只说“有效成分”,那是执着在“物”的层面;但只去分析它的能量、波动,那又太唯“心”论了。可是,“心”、“物”二元论本来就是西方人做学问的办法,他们会觉得:你如果不把心、物区隔开,灵疗、药疗混在一起,变因太多,没办法“科学而客观地观察”。
纯就西方式的研究,“物”的“有效成分”存在否?当然是存在的,比如说黄连、黄蘗中提炼出的“小蘗碱”,单用来止痢也很有效。可是“常山”的有效成分,却是提炼出来了也没效,一定要连植物煮下去才行;瓜蒂散亦然。(皮沙士案:)或许,倪师海厦所说的:“黄砂糖不伤身,精制的白砂糖就会伤。”、“天然的食品不补到癌症,合成的营养补充剂会补到癌症”等等事情,也和“形”“气”的问题有些关系。精炼太多次所留下的成分,或是化学合成的成分,比较不带有“灵气”,也就是“另一个层次的生命能”,没有灵魂的,“死掉”的营养,活人的身体认不出它,同属于“死气”的癌细胞,却物以类聚,大大方方地接收它了。这几十年,爱斯基摩人开始吃精制糖之后,糖尿病患者亦暴增四倍。
而,同样是西方人在研究的“同类疗法”和“花波疗法”呢?他们这种“喜欢凡事要清清楚楚”,内外不可相及的性格,就要删除掉“物”的层面来做研究。比如说同类疗法,把一小撮砷放到水里面,再把那水冲淡100倍,然后重覆此动作,如此重覆很多次,100的负n次方这样下来,水里的砷的平均浓度连一个分子也没有了,但那种“被砷加持过的,保有砷的波动的能量水”,却可以拿来治砷中毒。而花波(台湾俗称‘花精疗法’,但为避免和‘精油’类的东西搞混,在此依小乌龟老爸的建议,称之为‘波’。)也是,在太阳光下,用水去撷取花朵的波动,冲淡10的n次方倍,再拿来治病。可是,“同类”和“花波”这两种“唯心去物” 的医疗产品,以临床疗效而论,会发现它用来做心理谘商“调理情绪”的效果,远远胜过“治肉身的病痛”。本岛最有名的例子,就是崔玖教授用“花波”、“同类”二法治疗爱滋病患者,二十几个病人,没有一个发病,没一个死,原本个性晦暗的也变开朗了,病毒指数节节下降,可是,完全转阴性的,没有。治都治到灵魂上去了,缺乏对肉身的作用点。趋近于《内经》“移精变气”的“祝由”之法。
走极端的二者,都有其力量上的限制。
而中医的药理学……不,不只药理,根本在哲学上,就不是“心物”二元相对论,而是“心、气、物”三层结合论,练功的人会晓得“精气神”三宝,说白话就是 “体、气、心”,这三样东西,虽然处在不同的次元,却是可以互相转换、不断交流的。“炼精化气”是把肉体的“质”转化成能量介体的“气”,“炼气化神”是把“气”能转化成“灵”能,而“炼神还虚”的“合道”状态,则是脱去一个灵魂“自我执着”的壳子,而变成宇宙法则(道)的一部分……。
中医的领域,不是直接针对修行,而是把“病人”拉拔成“平人”的状态,不要被病苦拖住,这样才能够往“真人”的方向去进步、修行。所以敦煌遗书中的《汤液经法》才又被叫做《辅行诀》。
但,中医既然会动到“气”的层面,“心”和“物”的层面,就一定会被牵涉到。说中医的很多理论需要去“悟”的,和这也大有干系。同样在说“寒”或“热”,这是在说物质层面的“温度”?还是“气”的层面的能量感知?这是不一定的,因为我们三次元世界的人,所有形容的字汇,很难脱出五感的感受范畴,于是只好借用五感范畴的字汇去陈述形而上的东西,甚至是拿来作为借喻的“象征符号”。像是中医所说的“心”,很多时候指的都是灵魂的思考中枢,而不是西医所认识的 “心脏”;而西医所说的心脏,在很多疾病的印证之下,和它相合的中医名词,常常是“心包络”而不是“心”。像倪师海厦用厥阴经药“乌梅丸”去掉包住“心脏”的湿痰,那个“心脏”如果以十二经论,对应到的就会是手厥阴心包而非手少阴心。又比如说,唐容川说“命门” 的功用是“小小火去煮滚一大锅水”,你拿到中研院去发表看看,马上就会被围剿:“人体没有这个东西!”可是临床上有所深研的中医学习者,一定就会晓得:唐容川讲的是真的──只是说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。
中国人之所以叫“中”国,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很晓得“不偏”的道理,很知道如何消除二元对立的难题,而且很实际,晓得“不管黑猫白猫,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”,最重要的是这套理论能“现在就”治得好病,而不是在唯心或唯物的层面兜圈圈,等兜完都死几亿人了。
所以,看本草,小乌龟亦以这个角度切入。
重审桂枝汤
正文
现在,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般所言的“万方之祖”,“桂枝汤”,也就是敦煌遗卷《辅行诀》中的“小阳旦汤”。
首先,这个病“太阳中风”是怎么得的呢?一般而言,会得“桂枝汤证”的人,常常是身体不很强健的人。也就是“腠理比较虚疏”的人,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,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,风一吹,就像“吹绉一池春水”那样,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,浸入肌肉里面了。
而人体中运行的“气”,在这里可以大分为两种,一种是保卫你的“卫气”,一种是滋养你的“营(荣)气”,而“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”。这里的“脉”指的不是经络,而是血管。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,叫营气;而血管外的肌腠、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。而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,都来自于两路大本源: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华而传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气,一路是经过命门之火灌注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,“足太阳膀胱经”中的“寒水”之气。
一般分辨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二分法,就是说桂枝汤证是“风伤卫”,而麻黄汤证是“寒伤营”。风气是克土气的(风=木,木克土),所以直接会欺负在肌肉上(肌肉属脾土),侵入人的“卫分”(“分”在这里是“份位”,也就是范畴、领域的意思),而“麻黄汤证”的寒气是沈实凝重的,所以窜入人体时它不会像风气一样一大片松松地来,而是像针尖一样刺穿进来,或者直接穿入“营分”,或者直接“同气相求”,附着于属性同属于水、属肾的“骨节”之中。
简单来说,桂枝汤证就是风邪(五邪的属性,容待下一章再论及)传入了人体的卫气之中,也就是大约波及皮腠和肌肉的范围,而还没有穿透进血管、骨节的一种状态。因为卫气被搅乱了,已经不很强的卫气变得更弱,表阳虚,所以汗流得出来,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汗被束住。而因为肌肉中已有了风邪混入,一再吹到风,身体就觉得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感到很不爽快,也就是“恶风”。(这和麻黄汤证寒邪被束在里面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,麻黄汤证的“恶寒”不只是怕受到寒,而是根本就觉得全身发冷,即使烧到39度半也要裹大棉被,而且骨节很痛,不像桂枝汤证仅是或许会有的肌肉酸痛而已。)
而风邪打过了皮肤这一关,肺主皮毛,当然也会被带到,所以有时也会流鼻水、打喷嚏,但不会变成像麻黄系汤证那种“拟似肺炎”的症状(细菌感染的典型肺炎,白血球会增高,纯病毒的不会,所以叫“非典型”肺炎。这种病早就发生不知多少次了,只是前两年被西医纠出来,冠上SARS之名,闹得满城风雨。)
风气侵入肌肉,脾胃主肌肉,这两者是相通的,会互传,所以同样那种风寒之气也会压在脾胃上面,寒气会让胃寒,会反胃;而风气即是木气,风气压在脾胃上,刚好其能量状态同于《金匮》五脏传病所说的“肝(阳)虚则克脾土”(皮沙士案:),也就是肝乘脾的状态,这也会使人反胃。只是五脏的肝乘脾是把到弦脉,而外感受风,身体的抵抗力想往外推,所以呈现“浮脉”,又因为推出浮脉的“卫气”已经被风邪拖住了,所以浮脉也不会很强,软软的。换而言之,姜佐景所编的《经方实验录》说“桂枝汤证”是“肠胃系感冒”,而麻黄汤证是肺系感冒,其实也是有道理的。因为,就他们的临床经验,吃“冰淇淋”一样可能导致“桂枝汤证”,从脾胃这里传到肌肉的也会变成桂枝汤证。(皮沙士案:)
以上是用白话大概带了一下《伤寒杂病论》中“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”,“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,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(发烧不发烧不一定,看其人当时抵抗力的状态),鼻鸣(据日本森立之的考证,鼻鸣即“打喷嚏”)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”二条,不过,还有一样东西,在囊括了桂枝、麻黄二证的“太阳病总纲”: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之中,还有项痛,脖子、后脑勺僵硬的症状,那又是什么呢?
“中风”的桂枝汤证,常常是会头痛(大约是太阳穴一带)的,后颈僵也是常有的,而这些,为什么听起来和前面“风邪传入肌肉”好像有点“风马牛不相及”呢?这要讲,就有点玄了。
感冒是一种“病毒性疾病”,前章也说了,病毒的本体是一种“邪灵”般的存在,它伴随着风气进入人体,但它本身不等于风气。风气攻人的“气”,病毒攻人的灵魂,而灵魂上的系统,就是“经络”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这样想:因为营卫之气是发自于脾胃和太阳经寒水气,所以一旦营卫受邪,必定会共鸣在脾胃和太阳经上。而反作用在太阳经上的那一部分,就是病毒本体(形而上的本体)的进攻路线。人身的太阳经,四条干道走在督脉两侧,输送被命门火充过能量的水精之气(这时原本的寒水之气,灌过元气之后,已可算是“暖”水之气了)来引导全身的水分布和水循环,过夹脊,上头顶,再像下雨一样润泽全身,而后脑勺的“风池”、“风府”诸穴,正是人体的一大罩门,病毒可以直接从那里钻到人的膀胱经上。在营卫受风受寒的同时,也就是病毒凭依上太阳经的时候。营卫受邪,拖住太阳经的正常运作,水精之气上不来,从颈到头的神经就会“干掉”(“干掉”是一种象征的讲法,大约是在说氢离子不够,电流传导不良),于是,就会后脑勺僵、头上气不通而痛了。(皮沙士案:)
而,这些症状,却是发在“太阳经”的路线上,看到这种种的证据,我们就可以判断病毒是侵入太阳经了,所以总称之为“太阳病”。病毒对人体所造成的破坏,正好等同于今日电脑病毒对电脑系统乱下的指令一样,它会握有一定的“权柄”去乱搞人体的“寒水气”所及的系统,所以刘力红的《思考中医》也讲:太阳篇的好多证和方,都关系到人体的“水”的分配!
那么,现在人体受到病毒的干涉,而机能混乱了。桂枝汤又能如何拆解这个局面呢?
桂枝汤的五味药:桂枝、芍药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,我们来一味一味地看:
◎ 桂枝
肉桂树这种植物,中国古代叫它做“梫”树,因为它具有一种“侵”的力量。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,是长不出其他杂木的,“风气=木气”会被它净空、排除。
而这力量有多强呢?中国人也做过实验: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,钉到其他树上,那棵“被害树”第二天就死掉了。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,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。
那,这种“侵”的磁场,是正义的,还是邪恶的呢?
我们来借一个西洋传说来看看:
肉桂树(cinnamon)在西方还有一个别名,叫“Judas Tree”(犹大树),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。一个人,被鬼迷了心窍,做了坏事,好死不死走到这棵树下,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磁场赶走了,于是就良心发现,上吊自杀了。肉桂树“侵”力的传说,在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中,似乎也留下了痕迹。
而肉桂、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,质地是油润肥厚的,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,它的气味嗅起来……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……给人一种很开心、热情、不很理性的、情感洋溢的调子……这些调性,正好就像人的“心脏”。所以,桂枝在入了脾胃以后,它的能量会先“同气相求”,而往“心脏”归并。(《伤寒论》治心阳虚亦是以桂枝、甘草二味药组成的“桂枝甘草汤”),而因为我们取的是它的树枝嫩尖,照中医的理论,一样药物入了人体,它灵魂的记忆,会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它原来的位置,于是,和心脏结合后,桂枝药性就会沿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冲去(如果小建中汤只是要治心悸,就不必用桂枝,像《汤液经法》就是用桂心的),而冲入脉管中的能量,自然就成为人体“营气”的一部分,其“侵”力令尚未侵入营分的风邪无法进入营分,这种预防的措施,也是仲景“治未病”的一种思考。其实,即使寒邪钻入了营分,桂枝辛热的药性也可以驱赶它,所以麻黄汤也需要加桂枝这一味药在营分中镇压,才能用麻黄开汗孔,再把它送出去。
桂枝,还有一个层面的药性,在论桂枝汤时不必提到,但和一些其他的方子有关系的,就是它“通阳”的特殊功用。所谓的“通阳”,就是把人体中隔绝四散的阳气,再重新打通贯、串起来。这,如果请读者想像前述桂枝的能量沿着脉管飞奔出去的画面,应该是不难理解。也因为这样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说到桂枝,会说它“治吐吸”。
所谓“吐吸”,就是一个人呼吸的时候,会感到自己的呼吸很浅,好像才吸进一口气,就马上要呼出来了。这件事的运用,又可以就“病理”和“心理”两个层面来说:
西方心理学也晓得,人的肉体并不只是肉体,它同时也是和心灵有相关性的。当一个人有情绪压抑时,就会把一部分的能量封死在肉体的某一部分,而让那一块肉体变得紧紧的、死死的、失去弹性。所以这样累积的压力大了,人就会觉得身体这里僵那里紧。而在人可以主观感觉到的,就是觉得自己“呼吸变浅了”。其实一个人的呼吸,就纯解剖而言,也就是肺中空气一出一入而已,无所谓深浅。可是,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压抑的情绪,他一吸气,全身的肉都是活生生有感觉的,所以会觉得全身都随着呼吸在流动,庄子说:“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”,如果不论练内功练通了,真的气会通到脚底的那种典型范例,在此也是颇具象征意义的。如果是有压抑的人,因为他有很多肉都僵死、麻木了,所以他本人感觉到的呼吸一定会比较“浅”。桂枝系的补药,像桂枝龙牡汤、小建中汤之类的,多吃、常吃,如果是情绪有压抑的人,你一定会发现:原本的那个好好先生、好好小姐,变得愈来愈会发脾气了!当隐藏的封印被桂枝冲开时,就是会有这种现象。而一般所谓“少根筋”、很“两光”的神经质的人,吃了桂枝龙牡汤之后,你也会发现,原来代表“神经质”的脉象“肝脉分岔成两三条”,很快就归并成完整的一条了,可是,这个人,原来不怕、不气、不紧张的事,现在却变成会怕、会气、会紧张了。(皮沙士案:)
不过,这其实都是好现象,和平的“假象”远不如“真”来得可贵。所以,若有人觉得桃园一带的某位医师怎么那么凶,那只是人家比较老实;有些一辈子赢得“好好先生”“好好太太”美名的人,会把脉的人一搭他们的肝脉,反而会发现其实这些人的脾气有多坏!(皮沙士案:)
而就病理而言,一般说呼吸浅的人是“肾不纳气”,所以桂枝或肉桂“通阳”的药性,在这里也很有用。如果去翻翻《傅青主男女科》,就会发现:要直接补肾的药,傅青主多半会加一点炮附子,可是,放在大剂滋阴药队中用来“引火归元”的方,就一定是用“肉桂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也说肉桂这味药是“为诸药先聘通使”,除了本身温补肾阳之力之外,它“通阳”的效果亦为其他药物形成了一种“搭铁轨”的效果。这个药性的特征在桂枝汤本方不显著,可是在桂枝龙牡汤、天雄散、桂甘龙牡汤、肾气丸之中,就成了相当重要的主结构之一。最近皮沙士教小乌龟用“保元汤”,一见其中有“肉桂”当反佐,小乌龟就大赞:“哗~!好帅!好帅!”
如果把桂枝“通阳”的性质也考虑进来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它主“上气”、“咳逆”、“结气”、“利关节”等效果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如果把桂枝汤中的桂枝从三两加到五两,那就变成了治“奔豚”的“桂枝加桂汤”。一般说“清气出上窍,浊味出下窍”的道理,只是在说某味药的气味决定它进入人体后运行方向,可是《伤寒论》却会以人工调整的方式来改造一味药或一首方的走向。其调整的诀窍,就在“浓度”。当桂枝的浓度增加时,它在一帖汤中的比重就相对地变成“浊味”。于是,当心阳虚连带命门火衰,肾中的冷水闹叛变上攻心脏而形成冲逆之气时,加了浓度的桂枝,就不往上发表解肌,而变成一棵树倒挂下来的姿态,反过来向下去压制这股寒水气了。(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其他浓汤、淡汤之法,则容后再叙。)(皮沙士案:)
◎ 芍药
说了往外伸展的桂枝,再来就可以说说往内收敛的芍药了。芍药的收敛之力,甚至不必讲得那么形而上,有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:
芍药一进入人体,马上,构成大部分内脏(心脏除外)的平滑肌就会松开,于是原来在绞痛的症状就会立即缓解。肚子绞痛、胆结石剧痛是用芍药甘草汤,月经痛有当归芍药散(预防药也可用小建中汤)……这些大家都晓得了。而在平滑肌松开的同时,其中的大静脉管也会一起松开,于是乎,就会把四肢中静脉里面原本流不回来的血液一起吸回来,原本瘀结不通的静脉血,就这样被扯通了。(皮沙士案:)
所以芍药甘草汤治脚痛或是腿部静脉曲张一样是很有效的。只是病得不重的人不太适合拿它来做保养药,有病则病受之,没病的时候一吃,就会连续几个小时像是云霄飞车向下俯冲时“肚子突然空掉”的感觉,蛮难受的。(皮沙士案:)
这样把血拉回来,不但是破瘀血,同时也等于把血拉回内脏中,所以四物汤用芍药来“敛血”。(皮沙士案:)
也因此,芍药本身亦是养肝血、柔肝解怒的主药。它的别名有“解仓”、“甘积”、“余容”等等,一看就晓得是让人“肚量变大”的药。
桂枝沿动脉向外冲,芍药从静脉往内扯,刚好形成一圈完美的大循环。这是第一个层面。
第二个层面,就比较形而上一点点了。先来说个民间故事罢:
相传华佗医术甚高,但一直不了解芍药这味药的药性,所以没用过它(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故事一定是捏造的,中国人早在华佗之前就很会用芍药了),有一天半夜,华佗就听到后院有女子哭声,出去一看,一位美女哭着跟他说:“我是你家种的芍药的花魂,你却不好好器重我,我觉得好冤,被看不起……”后来又过了几天,华佗不在家,华太太月经痛,灵机一动挖了芍药根来吃,就好了。华佗回家得知此事,深悔自己学艺不精……云云。
故事就只是故事,借它来打个比方而已。
其实,当到了中医,学会了把脉,对“气”就会有一种感觉、直觉,讲神话一点,和各种草木动物可以做出某种程度的沟通,也不是不可能的(如果是开悟的大圣人,根本用感应的就会晓得一味药的药性了?)。可是,在这个故事里,偏偏大神医华佗和芍药朝夕相处,却也“感觉不出”它的药性。也就是说,芍药这种东西,很会“把自己的气敛藏起来”。
这个药性,在临床上是真有其事的。如果以仲景方而论,三两芍药对三两桂枝,刚好可以把“桂枝汤”的作用范畴圈在人身的体表轮廓之内,让它不要太散。而如果是桂枝汤证误用了下法,邪气内陷而胸口胀满时,那就要用“桂枝去芍药汤”,解掉这一层封印,桂枝汤才会有冲力把邪气顶出去。但如果是到了《太阴篇》,风邪已完全入了里了,那就用“桂枝加芍药汤”,把力量都束回来,纯打内战就好。
而在补剂的“小建中汤”中,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麦芽糖(饴糖),因为造酒的时候,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,所以酒可以“引诸药至至高之分”,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麦芽糖,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,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,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。原本入心的桂枝,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,在小肠(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,小肠火来自心火)区块的桂枝“心火”药性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。而丹田一暖,命门火也大大得助,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。(我对小肠的看法可能有失,请救我一救。皮沙士案:)
而加倍的芍药,搭上了桂枝,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,作用点又拉低了,就会变成从脾胃斜上去“平肝”(治肝虚乘脾),再加上芍药原本就有养肝血的功效,合起来就变成补肝了。所以小建中汤几乎是五脏皆补,很神,如果还要加强补肺,再加点黄耆、半夏,变成“黄耆建中汤”就得了。(前一阵子小乌龟的表弟来家里,小乌龟急着出门,换衣服,表弟看了说:‘你这种从不运动的温室植物人,怎么会有胸肌!’小乌龟很不屑地回了一句:‘吃小建就有喇!’)
芍药的药性,说是“通阴”、“破阴结”也行,说“敛阴”也行,两个层面都是对的。
而合一些较燥的补脾胃药,例如白术,亦可以把它的药性拉进来补到脾阴。如果脾阴已太多,会腹泻了,像真武汤在此时就要去掉芍药。(皮沙士案:)
吃当归会上火的人,据皮沙士所教导,是因为当归会释出肝中所藏之血,平常体质寒而脉管偏窄的人,一下子容不了血量暴增,就会因此而牙龈肿了。这种人如果在当归剂中加一些芍药(可以比当归多一些,但不要多太多),再拉些血回肝脏,就不会上火,这个道理亦可见于四物汤之中。有不少人,吃当归会大上火,吃同样是大暖药的小建中汤却会上身清凉,口舌生津,或许亦和此理有关?(皮沙士案:非)
芍药其实不是酸的,是一种“有味道,但不知是什么味道”的怪味(真是死性不改,连味道都收敛起来!),《本草经》也只写做“苦平”,或许是它收敛的药性,恰与“酸”收敛的特质相同,所以后世本草才都说它“味酸”吧?
◎ 生姜
古时候的“强”字写做“彊”,姜,就是一种很“彊悍”的药,又被称为“御湿之菜”,可以“彊御水气”,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。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,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。如果用得多,重大的“水毒”也能治(皮沙士教的)。(皮沙士案:尿毒的方中加生姜30克及姜汁10cc来发汗,流的汗都是尿毒味)
不过,生姜的药性比较“散”,可以用在补药中,本身却不是补药。李东垣就劝人“夜不食姜”,因为会散气。而治咳嗽也不用“生”姜,因为它会让人的气更冲上来,肺寒咳嗽用的是“干姜”,它晒干之后,冲力就会转化成热力,可以从脾胃把肺烘暖,烤干寒饮。
而在“桂枝汤”这个方子中,前面讲的生姜药性,只和脾胃受寒的“干呕”有一点关系,却还没有讲到真正的重点。如果读者是心细如发的名侦探,就会发现前面治“太阳中风”讲到桂枝、芍药,感冒要如何好?似乎还欠临门一脚,而这一脚,就在“生姜”。
中国本草书常说:“孕妇食姜,令儿歧指”,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,都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,所以,如果这种能量人体摄入太多,就会害胎孩的手指分岔,五枝长成六枝。
如果没有生姜,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,离不开“营分”这血管之内的范畴,桂枝破风邪的“侵”之力再强,对嚣张于“卫分”的风邪来说,也像是过站不停的子弹列车,风邪站在月台笑着挥手说拜拜就好,打不到它哩。必须有生姜“横开”的药性,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,到达风邪所在的“卫分”肌腠之间。
所以,号称“通调营卫”的桂枝汤,其实“通营卫”的主力是在生姜和大枣(大枣后面会说)。有些人营卫不和,吃补药也会因为营卫不通而滞住药性,补不进去反而弹回来上火,很多补药都会叫人用“姜、枣煎”,就是在处理这个层面。当然,这种case,直接吃小建中汤也很好。(皮沙士案:)
在“桂枝汤基本结构”的处方中,生姜和大枣相互之间的加减,可以对该方“矫”出“偏入营分(血分)”,或是“偏入卫分(气分)”的效果。
生姜加量的方,例如“新加汤”、“黄耆五物汤”……其中新加汤,桂枝多载了人参(补气津)缓重的药性,又因为生姜加量清卫分凝滞之邪,二者皆分消了桂枝的冲力,所以“桂林古本”中要“去芍”,解除它对于桂枝的束缚,药力方足。而治“血痹”的黄耆五物汤,生姜加倍,以“身体易麻”为由,多将桂枝的药性带进微细血管以充肌肉中的氧气,原来也是要去一味药来解放桂枝的力道,可是通血的“芍药”于血痹有不可取代的功用,于是就去掉了使药性变缓的“甘草”(去甘草还有另一个原因,在下文‘甘草’中再述)。
而偏入营分的桂枝系变方,最具代表性的,即是“当归四逆汤”,因为它的主要病机是血不足、血滞、血寒,所以姜减量而枣加量(基本变化由十二枚加至十五枚,《桂林古本.厥阴篇》中,当归四逆加参附及加萸姜附二汤,则加至二十五枚。刘力红《思考中医》另有“群阳会”、“群阴会”之说,可参。而〈妇人杂病〉中的 “温经汤”一方,虽不用枣,但属血分药,生姜亦减量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说,生姜“久服去臭气,通神明”,生姜这味药,对于驱除日本人说的“水毒”所生的腐臭气是相当有用的(仲景用生姜的真武汤,基本上就比用干姜的《汤液经法》玄武汤功效更神妙)。基本的结构是“生姜、黄耆同用”可以去体臭。日本方面用“防己黄耆汤”(其中生姜比例相当大)治狐臭,据说大有效验。只是小乌龟非常不擅长用“防己”这味药,随便吃一点点,连吃几天,就会胃寒到变成又头痛又反胃的吴茱萸汤证。所以也无法真的向读者推荐这个方,尚有待高手指点。(皮沙士案:)
◎ 大枣
除非是特别要入肾,否则用“大枣”就是用“红枣”,不是黑枣。(皮沙士案:)
大枣肉黄皮红,又甘润多汁,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,是养营血的好药。这些功用,不必说经方家,会一点中药的人大都晓得的。
这个效果,在“桂枝汤”中,即是从脾胃之分(气分)补入营分,支援桂枝,做为桂枝行营分的后备补给。所以才说桂枝汤中调营卫的主力在“姜、枣”二药。而它含有大量的综合维生素,吃大枣等于吃“克补”、“善存”,对病人也是有用的。(皮沙士案:)
以上是最基本的必要药性。
而,大枣,另外还有几个层面的药性,在桂枝汤中也是有用的,我们再来看一看:
大枣虽然是甜的,但中国人却说它的皮“微带辛味”,既有“辛味”,便是略有“金”气,而这“金气”是哪里来的呢?
枣木是一种有刺的树。中国人对于有刺的树通写作“朿”,长得直而高的就写做“枣”,长得低矮而横向蔓延的就写做“棘”。
因为我们的基本理论是“物心不二”──有那个形体,就有那个能量──所以,有刺的植物,它的灵魂一定含有某种“锋锐之气”,它的磁场才会在这物质世界中 “铸造”出那样的形体。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“皂角刺”了,又尖又直,简直不像是树木,而像是铁工厂做出的钉子。而这味药当然也是“溃肿攻坚”的要药了。据李时珍《纲目》所载,皂角树要结皂荚的时候,最好在树身凿个洞埋一些铁粉进去,该它吸“铁精之气”,皂荚才会结得好。而如果在制这味药时,用了铁锅煮药或用铁铡刀碾药,那些铁器都会很快就坏掉,因为令“铁之所以为铁”的“铁精之气”会被这种药吸走。──以上是在岔题说皂角树,不是枣树。
而枣树呢,这方面和皂角树就有一点一样也有一点不一样。枣树虽然有刺,但不太尖,可是,它的木纹却是非常细致,可以做高级家俱的。枣树在开花结果之前,中国人发现,要拿刀斧在树皮上乒乒乓乓乱劈乱砍一通,结出的枣子才会肥润甘美。
也就是说,枣树的生态,和锋锐杀伐之气有关,可是锋锐杀伐之气却不是它的终极,而只是一个过渡期,到最后,它会吸纳那些锋锐杀伐之气,而把它化成极精致柔和的补养营血之力。
所以,中国人用枣子来“安神”,道理就在这里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“主心腹邪气→安中养脾→助十二经/平胃气→通九窍/补少气少津液,身中不足/主大惊/和百药”等等的药性,和其他补药就有了一些些的不同;而它“和百药”的效果,也就不同于甘草的“解百药毒”。
最近,想到大枣的药性,就会忍不住联想到 倪师海厦的“用重摇滚来平定心情”其事。外刚内和之人,举措或同于此类欤?(希望不要犯到什么师门的大不讳……冷汗……)
所以,在诸药药性各异,而药性和邪气相刃相斗的当下,有“大枣”这味药在其中“化杀伐之气为补养之力”,岂不妙哉?对病人是很体贴、很有爱心的。
这一类“转化”的药性,在时方中还有一味不怎么重要的药味“楮实”可以一提。楮实在“还少丹”中可算是以此类药性做反佐之药。楮实子、楮树,台湾多得很,古时候的中国人,在种楮树之前,会先播麻的种子,等麻长高了,再一把火烧掉,这样子,紧接在后的楮树才会长得好,不然会又干瘦又易夭死。可是呢,长大的楮树,却是一种树汁多得不得了的树,割了一碗还有一碗……也就是说,楮实具有一种“转火气为水润之气”的功用,在还少丹这种大剂补阳补火药群中,反佐此一味药做调节,亦是一种制方的巧思。
大枣本身,还有另一种物性,就是“榨不出汁”。你看美国加州密枣之类的东西就晓得,汁和果肉融成黏糊糊的一团,弄弄就变“枣泥”,不是果汁。而在桂枝汤的结构中,桂枝会助膀胱气化,生姜逐水气,芍药通阴以利尿,保湿的甘草只有二两,再多会拖住药性……从某个角度而言,保水的力道尚嫌不足。有了“最榨不出汁”的水果大枣坐镇,脾胃区块的水分就稳住了,营养也比较不会流失。黄耆建中汤“腹满者去大枣”亦同此理。这是大枣的另一层物性。
而大枣这种“固脾胃区块之水”的效果,在“奔豚病”的证治中也可见一斑,前面说“桂枝”时也提到,桂枝加量可以反向下压,所以用“桂枝加桂汤”;除了桂枝加桂汤有大枣之外,奔豚才刚要发,尚在“脐下”时,对证的“苓桂甘枣”汤,亦是桂枝加到四两把方向转下,而大枣加至十五枚,把脾胃区块的水固定住,不要让肾区块抢去用来作乱。至于已经取道肝胆区块攻上来的“奔豚汤”证,水已经被抢走了,用大枣也是亡羊补牢了,没效了。于是就不用大枣,而用较多的生葛根去把水抢回来(葛根的药性,容本文下篇再述)。(皮沙士案:)
而“入营”的药性,本来就是基本,前面“生姜”部分也已说了。那你说,大枣的药性这么温和,是不是不加也可以呢?感冒药还是感冒药嘛?这,民国初年陆渊雷的学生宋道援,在对证的前提下用大青龙汤而不加姜枣,两服下去,病人就死了。可见它并非可有可无之物。
◎ 甘草
甘草“生用泻火,炙用补中”,这个,看《本草备要》就有了。大家都晓得,用甘草泻火,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。甘草、黄耆、人参同用,那是“甘温除大热”,元气够,抵抗力好,自然就不会“发炎”也就是“上火”。而单一味生甘草的泻火,与其说它是“泻”,不如说它是“缓”。就好像西药中的类固醇那样,一投下去,细菌也变慢动作,身体的反应也变慢动作,大家都慢了,气氛就没那么火爆了。它消炎的作用虽很好,但副作用却也和类固醇差不多,大量久服也会变月亮脸。(皮沙士案:)
至于它“解诸毒”的效果,也可以说一部分包含在“缓”的效果之中。另外就中医的思考,则与它的“甘”味有些关系。像日本人古时候,如果中了河豚毒,就要把人头以下埋进土里过一宿,说这种“土气”可以解毒。而地球这一大块“土”,的确,很多毒素埋进地下之后,过很多年,也就分解掉了。这是土的性质。而甘草是诸药中之至甜者,所以也具有这种“土性”。
各种力道猛烈的药,不论寒热,加了甘草(生炙皆有此效),它们的力量就会变温和一些,这是甘草的“缓”性调和于其中故。
而甘草又叫做“国老”,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。这种人,在故事中,多半是“和事佬”,总是在排解纷争。一帖方中加了甘草,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,居中做协调人,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,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……各尽其分而不相争。这个药性,相信大家也都晓得。
用炙甘草这味药,当然,也可以说是同时有用到它缓诸药、调和诸药、补中焦脾土元气……这好几个层面的药性。不过,其实,在不同方剂不同的甘草用量中,可以看出该方所“取用”的不同层面。
伤寒方中,甘草有用四两的(甘草干姜、芍药甘草、甘草泻心、炙甘草汤等),有用三两的(理中、小柴胡汤、柴芍草枳〔四逆散〕),有用二两的(桂枝汤系、四逆汤、白虎汤、桔梗汤等),有用一两的(麻黄汤、调胃承气汤等)。
最简单可以看出来的是:如果只是要它“缓诸药”的药性,那放一两就可以了。而如果主力是要用它补中焦,通常是三两起跳(当然还是有例外,如〈厥阴〉黄连茯苓汤,人虚者加甘草二两)。
于是,许多方剂中的“二两”就变得有些不可解了。是“要补又不能太补,要缓又不可太缓”的意思吗?当然这么想也是可以的。
但,在不少“二两炙甘草”的方剂中,更可以从中揣摩出甘草除了前述药性之外的另一种特殊药性──“定方位”。
什么是“定方位”呢?
就是,有了这二两甘草的“土”气,其他的药物,就会以此为座标轴,而分得清“上下”的方向,药性轻于甘草的就向上,药性重于甘草的就向下,整个方的作用点,会变成“先以脾胃为集合点,再各自出发去做各自的事”。
也就是说,二两及二两以上的甘草,使用的时机,多半是“能抓得准病邪的位置”的情况。如果某种病、证,是病位“不确定”或“不存在”时,甘草就有去除的可能。
病位“不存在”的代表,是白通汤和乌梅丸。之所以不存在,是因为“阴阳离决”,寒处大寒,热处大热,彼此各据一方不相接触,这种时候,刚好位在中间的甘草,踩在没人相斗的空洞区块中,则无所用武之地。
病位“不确定”者,简单来说,即是“有病则病受之”之方,让药自己去找病,不先给多余的方向提示,免得反而走错路。
因为没有甘草的方子太多了,在此无法一一列举,只随手捻几个例子来看看:麻黄汤只有一两甘草,所以,药的作用方向不确定,你要用来开肺也行,要用来宣肾治感冒并发急性肾炎、蛋白尿也行(皮沙士教的刘渡舟用法)(皮沙士案:);真武汤无甘草,其中药味可以自由排列组合,变成了“治病种类最多”的奇妙方剂(详细于本文下篇〈五脏调律〉再述);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,它痹不一定是痹手还是痹脚,去甘草除了之前所述解除对桂枝的束缚之外,同时也解除了对特定作用点的限制;薏苡附子散,胸中湿寒之气压住心脏乃至闷痛,散剂的意义乃是要它一入喉就药力炸开,不得以脾胃做起点,故不用甘草;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肾区块做起点,不用甘草(尚未入里时,则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);受惊留下的伤痕“惊痰”可能在任何地方,故柴胡龙牡汤不定方位,让它自己去找病……。
当然,因不欲其药性过缓而不用甘草的方,当然更是多了,只是这种的读者一看就会明白,故从略不提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其实,桂枝汤本身并不是发汗药。桂枝汤服下后,除了啜粥充谷气以助汗之外,还要盖点东点,把汗微微逼出来,这样,经过前述五味药的力量,就可以以那几滴汗做媒介,而把风邪驱出体外。如此,就功德完满了。
这,与其说是“药效”,读者会不会觉得,感觉起来,也很像是一种“内功”呀?桂枝、芍药画出了一个动脉出、静脉回的大圈圈,大圈圈中又包含了姜枣入营出卫的小圈圈,再加上甘草为这两个圈圈定出一条地平线……嗯!果真很像是一个古写的“旦”字哩!难怪《汤液经法》桂枝汤的原名就叫做“小阳旦汤”!(这是小乌龟的个人自由联想啦……)
像张元素治外感的九味羌活汤,或更早宋朝严用和《和剂局方》治伤风诸经头痛的川芎茶调散,所显现的是另一种思考。羌活汤或茶调散,用的都是入诸经的驱风药,是“用药归经”理论的一种实践,这是时方派用药的主导性思考之一。(皮沙士案:)
然而,桂枝汤,则是“辨证”必仔细推敲出病在哪一经,用药却不必随经,从营卫之气的这一头“脾胃”把药力从营分送进去,解掉卫分的风邪,同时也就治好了卫气的另一头“太阳经”中的病毒(严格来说,好像是营血出于脾,而卫气出于太阳经?)。与曹颖甫齐名的伤寒家陈伯儃,于其《读过伤寒论》中言桂枝汤乃“从太阴底面以开太阳”,庶几得之,真乃卓见。
和读者一帖桂枝汤就讲这么许久,也真是辛苦读者了,不过,是否,再回头看看前前段《医宗金鉴》、《医方集解》对桂枝汤中诸药的认识,就会发现,经方派和时方派眼中的每一味药,真的颇有不同之处?(皮沙士案:)
日日拜读 汽水先生之贴文,驯染其中,浸渐若有所悟,至日昨观美国【汉唐中医】台湾后援网站倪师海厦癌症论文之首章,仿若醍醐灌顶,过往诸多未明之处,刹时消灭!诸般本草药理一齐冲入脑中,轰然飞旋,竟成不吐不快之势,信笔疾书而成此篇。因想:知我者唯 皮沙士,未是草之稿,暂且付上,唯乞 先生有以正我,还以此抛瓦之文,与 先生共续《本经疏证》未了之缘。
又案:本文为未成之草稿,未成稿而托于大医王的家刊登,主要也是想得到各路高人的指正。如有不合实际之处,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,重骂下来即可,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。谢谢大家。
楔子
在汽水先生的网站贴文中,不只一次见到对读者的提醒:“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、药理、效用,若走上西方化学的‘成分分析’这条路,就完蛋了。”这,我很明白汽水先生对读者的慈悲。
那么,一味药的药性,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:性味如何,归于某经……等等论述了。这,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,是对的。但,如果是对于学“经方”也就是学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学习者而言,光以《本草备要.药性总义篇》的理论作基础,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,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:你对《伤寒杂病论》的理解,就会是“时方医”的领域,想不通的,就认为那是错字、错简,而与“经方派”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。
时方派的本草学,和经方派的本草学,有着根本上不同的“认识观”,而讲难听一点,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,“本草理论”的改变,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。
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,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:“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,光学《本草备要》是不够的啦,学药理还是要研习《神农本草经》才行!”讲得是得意洋洋,但是《神农本草经》的功夫,终究还是练不成。
因为,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,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“有效成分”,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;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,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,晓得“桂枝解肌、麻黄散寒”,晓得“以皮行皮,以枝行肢”、“清气出上窍,浊味出下窍”了……但那仍是“时方药理学”,对经方中使用的“古典药理学”只沾上一点边儿, 所以不够。
这篇文章,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,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,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、药性。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,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。
但是,虽然说是“和初学的同道”聊聊,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《伤寒杂病论》的,小乌龟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,怕会徒增混乱。小乌龟的论点,大部份来自于清末唐容川的《本草问答》和邹润安的《本经疏证》,如果是汽水先生的爱弟子和好朋友们,对这两本书想必并不陌生。
中医药理学的分水岭与本草史概说
中医分为经方派、时方派,这,不但中国人晓得,日本人也晓得。经方派在日本叫作“古方派”,而时方派在日本叫作“后世方派”,意思一样。而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,也都晓得,经方派和时方派的“分水岭”是什么──那就是所谓的“金元四大家”。
“金元四大家”虽然齐名并称,其实他们的生卒年是颇有差距的,并不是同生同死。而比他们更早出名的一位,相传是李东垣之师的人,就是张元素,也就是张洁古(易水先生,易老)。而,张洁古做了一件“功德盖世,罪恶滔天”的事情,造成了经方派从此变成时方派。而那件事情,就是现在学传统中医的人耳熟能详的“归经理论”──某某药入某脏某腑、哪一条或哪几件经。
归经理论是错的吗?不能算错,很多时候是很有道理的,临床上也大大有用,尤其是示人一条明径,使人更能掌握用药一事,对学习中医者而言,是甚有助益的。但,它是对的吗?也并不全对。因为,它大大地“窄化”了一味药的药性。
同样是用中药,以“《神农本草经》、张仲景(或《汤液经法》的作者)所知道的药理学”创出来的方叫作“经方”,汉朝到唐宋,都还算是经方的时代。而以“归经理论”创出来的方,就叫“时方”,其中对每一味药的看法,都和经方是很不同的。
最古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其中提到的药性只有“性.味”,也就是“什么味道”、“温凉寒热如何”,而五色入五脏的概念,则是“稍微提及”,例入“五色灵芝各入哪一脏”,不是通盘性的认同。而其后,魏晋的《名医别录》,唐代的《新修本草》、《日华子本草》、《海药本草》、寇宗奭《本草衍义》,或是宋朝具代表性的《证类》、《大观》二本草……等诸多书籍,大都只是顺着《神农本草经》之后补入新发现的“效能”,却未曾对“本草理论”作更多的理论分析。
到了张洁古,他对古代的方剂做了一番整理,发现到“太阳病病到太阳、阳明之间时,会用到‘葛根’这味药……”,于是就以此归纳出了一句话:“葛根是阳明引经药,如果感冒太早用了,反而会引邪入阳明!”同样,对于柴胡,也看做是少阳引经药,说它会“引邪入少阳”,而至于桂枝,因为有帖“桂枝汤”是治“太阳病”的第一主方,于是“桂枝”的归经也就变成是“太阳经药”了。石膏,他也说是“大寒之药,不可轻用”。
这,有没有错?从某个角度来说,“桂枝汤”的确是“会”作用在太阳经,而单味药的柴胡、葛根和少阳、阳明二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。可是问题就在于: “不只如此而已!”后世的学者,因此就随随便便把某味药找几条经随意归类,做学问是简单化不少,可是却变成“见树不见林”,迷失了那一味药真正的本性。
可是,因为这种“时方药理学”方便好用又好记,而张洁古先生又的的确确是一位医术甚高明的医者,于是紧跟在他之后成名的“金元四大家”,也自然纳入了张洁古的这个系统,而有了相当好的成就,比如说李东垣自创的“补中益气汤”或是修改了宋朝陈自明《妇人良方》中的龙胆泻肝汤而成了“去男人下阴臊臭”专方的 “东垣龙胆泻肝汤”(真的是‘痱子粉’!)(皮沙士案:),都是其中的佼佼者,也堪称“伟大之方”。
可是,归经理论,却是一套“反映了一部分真理却不等于真理”的不完全的理论。洁古本人、金元四大家都是苦读《内经》起家的,偏得还不太多,但愈用到后来,纰漏愈大,新创的方剂效果愈来愈差,“一剂知,二剂已”变成了今日的“你回去吃半个月再来看看有没有好,如果没好我们再换药试试!”
到了后来,当然有人觉得好像事情不对头了,想要扳回如崩墙倒壁般的中医“末法”劣化状况,明朝不少医家都在重注《神农本草经》,想要从这个大根头去重新寻回些什么。当然也都是小有成就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
明朝那一位“把之前有的理论、药性全都收录”而编成《本草纲目》而被倪师海厦先生痛批的李时珍,其实不是中药学劣化的源头。源头在张元素,光是他的几句“葛根引邪入阳明,柴胡引邪入少阳”,“石膏大寒不可轻用”就把经方中这三味药封印了八百年。明明没有这么一回事儿的,太阳初感,证齐全了,就可以用葛根汤;傅青主也用柴胡剂治伤风初感而很有效,并不会因此引邪入里,石膏更只是“凉”而已,不用八钱到四两甚至一斤,很难显出药性。可是张元素之后,人人都跟着这么说嘛,绝大部份的医者,小心翼翼地就都“尽量不要用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方”了。(皮沙士案:)
直到清朝,事情才有了转机。如果以医术而论,陈修园、徐灵胎等人,因为临床功力够,其著作《神农本草经读》或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都有卓然不群之见,但那是临床上的强而让他们得以重新明辨了历代本草的得失,并不是真正在本草理论上有所革新。
本草理论在清代得以翻身,主要的功劳,其实起自“儒家”。
清代的儒家,对四书五经有了很大的“革命活动”,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古经典的注疏,绝大部分都被宋朝的朱熹垄断了,朱熹乱改原文,后代也只好照单全收;朱熹说某句如何如何解,后代也不好意思说不是。可是,总觉得有问题。但,离先秦时代那么遥远了,连同一个中文字的字义都古今不同了,要如何平反才是?于是清代的儒者想出了一个办法:“用同时代的文献,做平行比对!”比如说《论语》中的某个字,朱熹说是这个意思,可是先秦时代的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左传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等其他书中出现这个字时,却都不是朱熹说的那个意思,于是他们就晓得:那是朱熹弄错了,那个字应当是某某意思才对。比如说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”的“习”字,先秦当时是“实践”之意才对(即使是现在的日文中也是‘学到上手、会用’的意思,唐代传去的字义还在),“学到的常常能用在生活中,很快乐。”如照朱熹的说法,学了就一直温习,就会快乐了吗?正常人类是没这么一回事儿的。
这么一种做学问的方法,一种新创的格物训诂之学(日本人也很爱用这一套),影响了中国少数几位由儒而医的医家,而其中有一系的传承,是:明.卢之颐《本草乘雅半偈》→清.刘若金《本草述》→清末.邹澍《本经疏证》。邹澍在《本经疏证》用了“平行比对”的方式来注解《神农本草经》。而他比对所用的范本,就是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“只要‘证’合,药投下去,一定会好”,总有效率达到“神的绝对领域”的《伤寒杂病论》(其他的书也不行,因为有时有效有时没效,未到‘绝对领域’,比对会出错)。
他用“减法”来检证每一味药的药性,比如说,《伤寒论》中某一个汤剂比另一个汤剂只多了白芍三两,而这两个汤剂所治的主证却大不相同,于是,去推敲这两个主证之间病机的差异,就可以得到“这三两白芍在此处是做什么用的”之结论。而某几十个方用生甘草,某几十个方用炙甘草,慢慢减来减去,就推敲出了甘草生用炙用的药性之别……
这样一点一点的“相减”,仿佛在玩益智游戏,渐渐摸索出一味药药性的不同层次……而结果,说也奇怪!减出的一句一句,竟恰恰就符合了《神农本草经》那一句一句如天书般令人百思不得解的主治,于是,“三贲”之一的《本草经》之谜,就和《伤寒杂病论》的绝对领域之谜,在二者相互的帮助下,一齐渐渐地被解开了!
如果有些药味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没有足够的出现次数可以相减,邹澍就会去找次一级,却也趋近于“绝对领域”的孙药王《千金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等书,再去配合《伤寒杂病论》,一味一味相减,做分析……这种苦工,光听也会知道有多可怕,可是竟然有人做到了,这真的是学问家的龟毛功夫,一般开业医生是没时间也没兴趣这么做的。
而另一位年代比邹澍稍晚几年的,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容川氏了。容川的理论,其《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》中《本草问答》本身就阐释得非常完整,他的理学家思考所攀升到的本草学造诣,实堪与润安先生的《本经疏证》相互辉映。
中医的大秘密“古典药理学”,终于在清朝的最后,得以重见天日。所以,生在民国时代而学中医的我们,真是大有福报的。
至于“时方药理学”呢?果真是害人之物吗?有时,我也觉得很难论断,或许该说是“看个人”或“有没有正确的理论与之配合”吧……(皮沙士说,张元素另有秘传,都学会了就会超强,也就是说,张元素如今传下的东西,就是一本被撕去后半本内容的九阴真经,所以时方家才会多半练成铜尸铁尸的等级?)(皮沙士案:)
有一位时方大家,他创的方剂,有效率几乎可以与仲景比美。如果仲景可称为“医圣”的话,这个人大概可以被叫做“医仙”了吧。这仙人就是明朝皇室的后裔,文学医学两得美名的傅青主(傅山),他的《傅青主男女科》也是家庭常备好书,尤其是妇女病,自己在家翻书吃药,比吃市面上一大堆中医开的药都好得更快。
傅青主以时方药理学,加上五脏相传补泻的道理(皮沙士案:),去搭建他臻于颠峰的医术,依此事实,如果换成今日,恽子愉前辈的“看西医检验报告、透视片” 来开中药,彭奕竣先生的“不开经方”、皮沙士的“平易之方”却也都其效如神,其事实也就并不值得奇怪,可以放下门户之见而都虚心叹服了。真的是“看个人”。(皮沙士案:)
经方、时方药理学之差异──其之一
和人论医,有时会被反问一句:“既然你说经方派的方子这么有效,那为什么还会处在完全的弱势呢?怎么可能医生不晓得要用经方呢?”
这当然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啦……好比说,“如果”如今是一个“经方盛行”的时代,若有医生开药吃坏人,保证可以被告翻。因为拿《伤寒杂病论》来一对,就会晓得他哪里诊断错误,没处可逃的。
可是,如今的中医是“百家横行”,于是乎曾在西医卫生署管事的小乌龟的爸爸也曾笑说:“中医医坏了怎么告?除非是他开砒霜!”真的,毫无标准可言的,为了自身好存在,经方派还是消灭算了。这是略举一例。不过,在本文中,我想专注在“本草学”领域的一个大因素。
一个人解释事物的标准,会影响到他看待事物价值的结果。 如今的“经方不盛行”,在“本草学”而言的原因,就是“医生变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审”!
什么叫做“诺贝尔文学奖评审”?
就是,他们只会自己所熟悉的那一两种语文,任何外文作品却要英译了才能送审,你我们所熟悉的中文著作中,觉得好看得不得了的小说,或是动人得不得了的诗,哪一样翻成英语、德语还能维持它原来的文学力道的?不可能,中国人的单音节字所形成的声律美,译成外语就没了,于是,你译得再好,也是功力折损一大截。泰戈尔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集,还是他自己苦苦英译再请叶慈帮他改错字的哩!
所以,外语作品得文学奖的,什么川端康成、什么高行健,他们的作品,都是“蛮具有适合英译的特质”之作,却绝非该国家本国人最受感动之作。本国人看了,还是打瞌睡的人多些。
而这件事情,拿到中医的世界来看:就会变成这样──考检考、特考也好,上医学院科班出身也好,《伤寒杂病论》,也就是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二书是一定会读的。可是,为什么读了,而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试吃,给家人吃吃,也算是在临床了,却不会察觉出《伤寒杂病论》真的比《温病条辨》之类的其他书更正确、更有用?
这不也是个“谜”?其实,也不是谜。
如果你拿起今日的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标准本子,也就是《御纂医宗金鉴.仲景全书并注》来读一读,再拿起其他必读之书《本草备要》、《医方集解》、《温病条辨》来读一读。因为你是第一次读嘛,不懂的地方,也就看一看它们的注解,参考参考其他书所论的方义、药性……。然后,你就会觉得:《伤寒杂病论》这本书,真的是没什么了不起!什么号称“万方之祖”的“桂枝汤”,不也就和“参苏饮”差不多?浪得虚名,难怪后来被九味羌活汤和川芎茶调散篡掉!
这种“觉得差不多嘛”的感觉,就是我觉得最惨烈的一种感觉。因为在《医宗金鉴》和《医方集解》中注解桂枝汤方的注文,这种“将古书翻译给你听的语言”,就是那套一面倒、完全站在时方派角度解释事物的“时方药理学”!
你用那套阿猫阿狗的语言来看经方派的原典,结局就是那些阿猫阿狗会得到诺贝尔奖!
那套“解释系统”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和侮辱。
重审桂枝汤
前言
找一首经方来看看吧。“桂枝汤”如何?
“名曰桂枝汤者,君以桂枝也。桂枝辛温,辛能发散,温通卫阳。芍药酸寒,酸能收敛,寒走阴营。桂枝君芍药,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;芍药臣桂枝,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。生姜之辛,佐桂枝以解表;大枣之甘,佐芍药以和中。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,用以调和中气,即以调和表里,且以调和诸药;以桂芍之相须,姜枣之相得,借甘草之调和,阳表阴里,气卫血营,并行而不悖,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。而精义在服后须臾,啜稀粥以助药力。盖谷气内充,不但易为酿汗,更使已入之邪,不能稍留,将来之邪,不得复入也。”
“此足太阳药也。仲景以发汗为重,解肌为轻。中风不可大汗,汗过则反动营血,虽有表邪,只可解肌,故桂枝汤少和之也。《经》曰:‘风淫所胜,平以辛凉,佐以苦甘,以甘缓之,以酸收之。’桂枝辛甘发散为阳;臣以芍药之酸收,佐以甘草之甘平,不令走泄阴气也。姜辛温能散(散寒止呕),枣甘温能和。此不专于发散,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。麻黄汤专于发散,故不用姜、枣,而津液得通矣。”
这是《医宗金鉴》和《医方集解》的说法。学传统中医的人,谁也觉得有道理。但是,以经方药理的学习而言,这样,还差得太多。
现在让小乌龟来当个导游,请读者诸君忘掉物理化学,搁下“有效成分”,进入“气功”与“巫术”这两门“科学”的领域,来再看一次桂、芍、草、姜、枣这五味药……看看和时方医家所见到的有没有不同?
(不过,在此之前,我要先岔个题,讲些别的事,故事才能继续往下走……)
中场休息的岔题:病毒究竟是什么?
我个人觉得:“科学”是一种慢慢“发现真理”的过程;在仲景《伤寒论》的时代,我们把病毒看做是一种“邪气”(中国人的“气”这个字就很有意思;“气”被中国人当做是“未知存在”的档案匣,凡是在该时点还不能确认的存在物,就被归于“气”类之中,等到科学渐渐发现它的存在了,就一一脱离“气”这个档案天中,例如:空气、电气……),而到后来,电子显微镜发现了这种能通过陶瓷过滤器的微小“物”(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组基因)。于是,也就“顺便”发现了病毒的机制:一组基因,进到人的细胞内,对细胞下一些乱七八糟的指令,或许也因此破坏了生物的机能,但至少达成了它自身的目的:复制它本身。
病毒这种东西,可往形而下走一步,也可以往形而上退一步:
往形而下走,就是人类仿制它的生命形态而创造出的“电脑病毒”──一串指令──会令电脑为它复制、传衍这组指令。
而形而上的,日本人的家常话叫做“烦恼”,中国人称之为“执念”──某些念头在人心中不断勾起人去重复动同样的念头,而对这个人的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……一种没意义的,具有自我保存、自我扩张之意图的,“无限耗能回圈”。
这种结构的存在物,它的本体,究竟是一种“唯物”的存在,还是在它背后,还存在着一种可称为“邪念”的东西在操控着?好比说,电脑病毒之所以能存在,是因为有设计它的人的“恶念”在创造它。
是形而上,还是形而下?这是一个尚待深思的问题。先来跳开一下,谈谈另外两种东西的存在。
比如说宇宙好了,最近科学家计算出了“暗物质”的存在,我们这个有形可观测的宇宙,只占了真正“宇宙总存在量”的百分之四,只有百分之四而已!宇宙的其他大部分,都是未在三次元世界具现化的更高次元(形而上)的存在。我们所知的物质世界,只是“真正的宇宙”浮上海面的一小片投影而已。
最高级的科学家不得不承认此事实,而最低级的迷信者亦信鬼拜神。似乎在中间的一般人,也就不必硬要否定“看不到的世界”的存在了。
另外一样,同时具有“形而上”和“形而下”双重存在的证明物,就是“人体”了。
人的身上有“经脉”,循行于人体的表面,用“穴检仪(傅尔电针)”之类的机械来测量人类体表的电流量,会发现某两点之间的电阻特别小,把这些电子循行较易的点连接起来,就画出了几乎完全等同于古书的“经脉”图形。也有人去检查“经脉”那个区块的肉体,也会发现经脉上下的肉体细胞乃至于骨细胞,其排列会形成某种方向性;可是,要因此就倒果为因地说:“那些低电阻的路径是那些排列造成的”却不行。因为,只要人一死,全身经脉就消失了,测不出来了。简单来说,就是:人体的肉身,是不具有任何经脉得以存在的凭据的。
正如同宇宙背后有“暗物质”也就是天外之天,人类亦有可称之为“灵魂”之“身外之身”的存在。而经络,就是长在灵魂上的“灵体的器官”,它和肉体的诸脏器有极密切的关系,却不是“就完全等于”肉体的脏器。
这一点,也就是“物心不二”(佛教语是叫“色心不二”)的观念,是中医哲学所特有,西方心理学也承认,而西医却尚无能实践的观念。
光是用电阻测量、或能量照相的“科学”方式,就会发现人一“生气”,就立刻会共鸣到肝经上,而对该经络的能量和物质化的“肝脏”部分造成坏影响。哪里有病,哪一经的能量就会测得出怪怪的地方,中国人说“胆为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”,你要说“胆这个小球球怎么会管到人体的决定权?”但胆经不对劲时,被胆经挟在中间的人脑下视丘,就真的也跟着变成有点疯疯的,而不能决定要发烧还是要降温……。(皮沙士案:)
再回题
当“病毒”这个东西侵袭人体的时候,西方的医学会以微观的方式“看到”细胞在被病毒指使着去不干正经事而去造病毒。这是一个层面,不错,它存在。
但是,除此之外,在物质之外,病毒是有“本体”的,它的“本体”是存在于看不见的世界的,而且和“病毒的肉身”也就是电子显微镜看到的病毒是“分离”的。
这一点,“病毒”和“细菌”不同,细菌确确实实是一种小“植物”,灵魂不会脱体作乱。就算它有毒,它也不太会去“矫”它的存在环境,环境允许它生长就乱长,环境不允许,来了抗体或抗生素,它就死。并不比杂草更凶猛。
可是病毒不一样。它“霸道的支配意志”会显现在人体的侵占上。而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西药能杀灭病毒。因为病毒混入了寄主细胞核,等于是变成寄主的一部分,要杀就连寄主一起杀,药到命除病也除,死人是不会感冒的。
和病毒最像的东西,于人体,就是癌症了。有几种皮肤癌或子宫癌,西医也说那是病毒感染而细胞变质,恶化成癌细胞。而倪师海厦也说:“百病皆因风始,癌症医到后来,变成感冒,感冒能当场解决,癌症就会好,不能解决,癌症就会回来。”如果给西医听到,一定觉得有人要发狂了。但其实这事情并没有那么深奥。
有这么一个西医的实验:
一般而言,我们会认为癌症是“癌细胞吞掉好细胞”,想当然尔。不过,这个实验是:把癌细胞和好细胞之间隔着一片玻璃片(还是水晶片?有出处那本书我弄丢了,一直没再买回来),不让它们真的接触,可是,隔在彼端的好细胞,还是渐渐会被“带坏”而变成癌细胞。也就是所谓的“基因”,根本就可以因为磁场之类的 “形而上”之力,而像录录音带一般“转录”过去。
癌细胞是“物质”,没错。但“癌症”也是一股“能量”,而且是有意志力的能量,这是第一点。
而这一类的“能量/物质”,进入人体,又是如何运作呢?
以病毒为例,它的传导,可以是从能量,也可以从是物质……
曾经有机会遇到台湾地位崇高的西医崔玖教授,小乌龟问了一句话:“崔教授,您觉得病毒是能量还是物质?”崔教授马上正色道:“当然是能量!是一种‘讯息 ’,不是物质!”崔教授会这么说,是因为她有一次发俗称“蛇缠身”的“带状疱疹”,那是一种病毒感染,西医认为是“沿着神经节”传染的病。可是崔玖教授自身发过带状疱疹的经验却是:红疹在身上“画下了小肠经的图形”!人家是神经和经络的大行家,当然就会晓得:“那不是神经节!”小乌龟的干哥哥也有一天晚上在家发蛇缠身,从后腰绕向前面,刚好是中国人奇经八脉中的“带脉”(如果从上背向下斜绕是神经,平绕是带脉),而家里没有药,我干爹就叫他吃“小建中汤” 顶一顶,说也好玩:那条红线,就又循原路缩回去了!
不过,小乌龟的西医朋友,却也跟小乌龟说:他在西医院看到的,真的有人是沿着“神经节”长的。那,由此看来,病毒果然是一种物质了。也就是说:病毒这个东西,真的是存在于“跨两个次元”的暧昧领域的:有能量、灵的部分;也有物质、DNA的部分。
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这样,有人感冒,帮他切个脉,如果当时我们的体力不是很好,马上就会把他的病气吸进来,不要几分钟他的证状我也全套统统有,开给对方的药第一包得扣下来给自己吃……没有潜伏期什么的,直接就过来了。这是“灵气”的病毒。
有些比较厉害的病毒,从“气”传的能力就比较差,比如说要防爱滋病,竟然一层保险套就可以挡下来(这在西医而言,至今仍然是谜。因为病毒就是因为‘小到可以穿透陶瓷过滤器’才会叫‘滤过性病毒’的,保险套的结构,洞洞大得很,照理说是过得来的,可是爬不过去。没人晓得是为什么。)。而像SARS,只要带原者没发高烧,就算你在他前面玩,沾到他喷出来的飞沫,或给他把把脉,也没事。而脑炎,西医自己也说了,感染到的人只有十万分之七会发病……。
病毒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存在。
但是,当它感染到人体,发病了……它那“灵魂”的部分,却都几乎都是依附在人体有电流循行的部分──经络或是神经, 而它磁场影响的范围,则以“邪气”的存在方式进攻人体的部分。
用古书的例子简单来说,就是“太阳病”的“头痛、项强”,那是病毒依附在太阳经所造成的经病;可是全身性的“恶风”或“恶寒”,病机学说所谓的“风伤卫、寒伤营”的状态,则是它的触手“邪气”的影响范围。至于实际上一粒一粒的“病毒”在哪里有几只的问题,古方派或时方派中医根本不需要管它。
因为就大通则而言,只要把它的“灵”和“物”之间的“邪气”部分消灭,凭依在经脉上的本体(灵)就会被赶跑,物质化的“病毒”也会一下子都消失。于是乎,初感用桂枝汤、麻黄汤发发汗,把邪气逼出去,感冒二十分钟就好了,细胞中的病毒到哪去了哩?不知道,也不必知道。
正由于病毒有这样的存在方式和消灭它的方式,“本草药理学”的研究,就不能不正视每一味药作用在“气”的层面及其功效。
只说“有效成分”,那是执着在“物”的层面;但只去分析它的能量、波动,那又太唯“心”论了。可是,“心”、“物”二元论本来就是西方人做学问的办法,他们会觉得:你如果不把心、物区隔开,灵疗、药疗混在一起,变因太多,没办法“科学而客观地观察”。
纯就西方式的研究,“物”的“有效成分”存在否?当然是存在的,比如说黄连、黄蘗中提炼出的“小蘗碱”,单用来止痢也很有效。可是“常山”的有效成分,却是提炼出来了也没效,一定要连植物煮下去才行;瓜蒂散亦然。(皮沙士案:)或许,倪师海厦所说的:“黄砂糖不伤身,精制的白砂糖就会伤。”、“天然的食品不补到癌症,合成的营养补充剂会补到癌症”等等事情,也和“形”“气”的问题有些关系。精炼太多次所留下的成分,或是化学合成的成分,比较不带有“灵气”,也就是“另一个层次的生命能”,没有灵魂的,“死掉”的营养,活人的身体认不出它,同属于“死气”的癌细胞,却物以类聚,大大方方地接收它了。这几十年,爱斯基摩人开始吃精制糖之后,糖尿病患者亦暴增四倍。
而,同样是西方人在研究的“同类疗法”和“花波疗法”呢?他们这种“喜欢凡事要清清楚楚”,内外不可相及的性格,就要删除掉“物”的层面来做研究。比如说同类疗法,把一小撮砷放到水里面,再把那水冲淡100倍,然后重覆此动作,如此重覆很多次,100的负n次方这样下来,水里的砷的平均浓度连一个分子也没有了,但那种“被砷加持过的,保有砷的波动的能量水”,却可以拿来治砷中毒。而花波(台湾俗称‘花精疗法’,但为避免和‘精油’类的东西搞混,在此依小乌龟老爸的建议,称之为‘波’。)也是,在太阳光下,用水去撷取花朵的波动,冲淡10的n次方倍,再拿来治病。可是,“同类”和“花波”这两种“唯心去物” 的医疗产品,以临床疗效而论,会发现它用来做心理谘商“调理情绪”的效果,远远胜过“治肉身的病痛”。本岛最有名的例子,就是崔玖教授用“花波”、“同类”二法治疗爱滋病患者,二十几个病人,没有一个发病,没一个死,原本个性晦暗的也变开朗了,病毒指数节节下降,可是,完全转阴性的,没有。治都治到灵魂上去了,缺乏对肉身的作用点。趋近于《内经》“移精变气”的“祝由”之法。
走极端的二者,都有其力量上的限制。
而中医的药理学……不,不只药理,根本在哲学上,就不是“心物”二元相对论,而是“心、气、物”三层结合论,练功的人会晓得“精气神”三宝,说白话就是 “体、气、心”,这三样东西,虽然处在不同的次元,却是可以互相转换、不断交流的。“炼精化气”是把肉体的“质”转化成能量介体的“气”,“炼气化神”是把“气”能转化成“灵”能,而“炼神还虚”的“合道”状态,则是脱去一个灵魂“自我执着”的壳子,而变成宇宙法则(道)的一部分……。
中医的领域,不是直接针对修行,而是把“病人”拉拔成“平人”的状态,不要被病苦拖住,这样才能够往“真人”的方向去进步、修行。所以敦煌遗书中的《汤液经法》才又被叫做《辅行诀》。
但,中医既然会动到“气”的层面,“心”和“物”的层面,就一定会被牵涉到。说中医的很多理论需要去“悟”的,和这也大有干系。同样在说“寒”或“热”,这是在说物质层面的“温度”?还是“气”的层面的能量感知?这是不一定的,因为我们三次元世界的人,所有形容的字汇,很难脱出五感的感受范畴,于是只好借用五感范畴的字汇去陈述形而上的东西,甚至是拿来作为借喻的“象征符号”。像是中医所说的“心”,很多时候指的都是灵魂的思考中枢,而不是西医所认识的 “心脏”;而西医所说的心脏,在很多疾病的印证之下,和它相合的中医名词,常常是“心包络”而不是“心”。像倪师海厦用厥阴经药“乌梅丸”去掉包住“心脏”的湿痰,那个“心脏”如果以十二经论,对应到的就会是手厥阴心包而非手少阴心。又比如说,唐容川说“命门” 的功用是“小小火去煮滚一大锅水”,你拿到中研院去发表看看,马上就会被围剿:“人体没有这个东西!”可是临床上有所深研的中医学习者,一定就会晓得:唐容川讲的是真的──只是说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。
中国人之所以叫“中”国,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很晓得“不偏”的道理,很知道如何消除二元对立的难题,而且很实际,晓得“不管黑猫白猫,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”,最重要的是这套理论能“现在就”治得好病,而不是在唯心或唯物的层面兜圈圈,等兜完都死几亿人了。
所以,看本草,小乌龟亦以这个角度切入。
重审桂枝汤
正文
现在,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般所言的“万方之祖”,“桂枝汤”,也就是敦煌遗卷《辅行诀》中的“小阳旦汤”。
首先,这个病“太阳中风”是怎么得的呢?一般而言,会得“桂枝汤证”的人,常常是身体不很强健的人。也就是“腠理比较虚疏”的人,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,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,风一吹,就像“吹绉一池春水”那样,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,浸入肌肉里面了。
而人体中运行的“气”,在这里可以大分为两种,一种是保卫你的“卫气”,一种是滋养你的“营(荣)气”,而“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”。这里的“脉”指的不是经络,而是血管。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,叫营气;而血管外的肌腠、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。而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,都来自于两路大本源: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华而传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气,一路是经过命门之火灌注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,“足太阳膀胱经”中的“寒水”之气。
一般分辨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二分法,就是说桂枝汤证是“风伤卫”,而麻黄汤证是“寒伤营”。风气是克土气的(风=木,木克土),所以直接会欺负在肌肉上(肌肉属脾土),侵入人的“卫分”(“分”在这里是“份位”,也就是范畴、领域的意思),而“麻黄汤证”的寒气是沈实凝重的,所以窜入人体时它不会像风气一样一大片松松地来,而是像针尖一样刺穿进来,或者直接穿入“营分”,或者直接“同气相求”,附着于属性同属于水、属肾的“骨节”之中。
简单来说,桂枝汤证就是风邪(五邪的属性,容待下一章再论及)传入了人体的卫气之中,也就是大约波及皮腠和肌肉的范围,而还没有穿透进血管、骨节的一种状态。因为卫气被搅乱了,已经不很强的卫气变得更弱,表阳虚,所以汗流得出来,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汗被束住。而因为肌肉中已有了风邪混入,一再吹到风,身体就觉得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感到很不爽快,也就是“恶风”。(这和麻黄汤证寒邪被束在里面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,麻黄汤证的“恶寒”不只是怕受到寒,而是根本就觉得全身发冷,即使烧到39度半也要裹大棉被,而且骨节很痛,不像桂枝汤证仅是或许会有的肌肉酸痛而已。)
而风邪打过了皮肤这一关,肺主皮毛,当然也会被带到,所以有时也会流鼻水、打喷嚏,但不会变成像麻黄系汤证那种“拟似肺炎”的症状(细菌感染的典型肺炎,白血球会增高,纯病毒的不会,所以叫“非典型”肺炎。这种病早就发生不知多少次了,只是前两年被西医纠出来,冠上SARS之名,闹得满城风雨。)
风气侵入肌肉,脾胃主肌肉,这两者是相通的,会互传,所以同样那种风寒之气也会压在脾胃上面,寒气会让胃寒,会反胃;而风气即是木气,风气压在脾胃上,刚好其能量状态同于《金匮》五脏传病所说的“肝(阳)虚则克脾土”(皮沙士案:),也就是肝乘脾的状态,这也会使人反胃。只是五脏的肝乘脾是把到弦脉,而外感受风,身体的抵抗力想往外推,所以呈现“浮脉”,又因为推出浮脉的“卫气”已经被风邪拖住了,所以浮脉也不会很强,软软的。换而言之,姜佐景所编的《经方实验录》说“桂枝汤证”是“肠胃系感冒”,而麻黄汤证是肺系感冒,其实也是有道理的。因为,就他们的临床经验,吃“冰淇淋”一样可能导致“桂枝汤证”,从脾胃这里传到肌肉的也会变成桂枝汤证。(皮沙士案:)
以上是用白话大概带了一下《伤寒杂病论》中“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”,“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,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(发烧不发烧不一定,看其人当时抵抗力的状态),鼻鸣(据日本森立之的考证,鼻鸣即“打喷嚏”)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”二条,不过,还有一样东西,在囊括了桂枝、麻黄二证的“太阳病总纲”: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”之中,还有项痛,脖子、后脑勺僵硬的症状,那又是什么呢?
“中风”的桂枝汤证,常常是会头痛(大约是太阳穴一带)的,后颈僵也是常有的,而这些,为什么听起来和前面“风邪传入肌肉”好像有点“风马牛不相及”呢?这要讲,就有点玄了。
感冒是一种“病毒性疾病”,前章也说了,病毒的本体是一种“邪灵”般的存在,它伴随着风气进入人体,但它本身不等于风气。风气攻人的“气”,病毒攻人的灵魂,而灵魂上的系统,就是“经络”。当然,我们也可以这样想:因为营卫之气是发自于脾胃和太阳经寒水气,所以一旦营卫受邪,必定会共鸣在脾胃和太阳经上。而反作用在太阳经上的那一部分,就是病毒本体(形而上的本体)的进攻路线。人身的太阳经,四条干道走在督脉两侧,输送被命门火充过能量的水精之气(这时原本的寒水之气,灌过元气之后,已可算是“暖”水之气了)来引导全身的水分布和水循环,过夹脊,上头顶,再像下雨一样润泽全身,而后脑勺的“风池”、“风府”诸穴,正是人体的一大罩门,病毒可以直接从那里钻到人的膀胱经上。在营卫受风受寒的同时,也就是病毒凭依上太阳经的时候。营卫受邪,拖住太阳经的正常运作,水精之气上不来,从颈到头的神经就会“干掉”(“干掉”是一种象征的讲法,大约是在说氢离子不够,电流传导不良),于是,就会后脑勺僵、头上气不通而痛了。(皮沙士案:)
而,这些症状,却是发在“太阳经”的路线上,看到这种种的证据,我们就可以判断病毒是侵入太阳经了,所以总称之为“太阳病”。病毒对人体所造成的破坏,正好等同于今日电脑病毒对电脑系统乱下的指令一样,它会握有一定的“权柄”去乱搞人体的“寒水气”所及的系统,所以刘力红的《思考中医》也讲:太阳篇的好多证和方,都关系到人体的“水”的分配!
那么,现在人体受到病毒的干涉,而机能混乱了。桂枝汤又能如何拆解这个局面呢?
桂枝汤的五味药:桂枝、芍药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,我们来一味一味地看:
◎ 桂枝
肉桂树这种植物,中国古代叫它做“梫”树,因为它具有一种“侵”的力量。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,是长不出其他杂木的,“风气=木气”会被它净空、排除。
而这力量有多强呢?中国人也做过实验: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,钉到其他树上,那棵“被害树”第二天就死掉了。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,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。
那,这种“侵”的磁场,是正义的,还是邪恶的呢?
我们来借一个西洋传说来看看:
肉桂树(cinnamon)在西方还有一个别名,叫“Judas Tree”(犹大树),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。一个人,被鬼迷了心窍,做了坏事,好死不死走到这棵树下,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磁场赶走了,于是就良心发现,上吊自杀了。肉桂树“侵”力的传说,在西方人的集体潜意识中,似乎也留下了痕迹。
而肉桂、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,质地是油润肥厚的,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,它的气味嗅起来……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……给人一种很开心、热情、不很理性的、情感洋溢的调子……这些调性,正好就像人的“心脏”。所以,桂枝在入了脾胃以后,它的能量会先“同气相求”,而往“心脏”归并。(《伤寒论》治心阳虚亦是以桂枝、甘草二味药组成的“桂枝甘草汤”),而因为我们取的是它的树枝嫩尖,照中医的理论,一样药物入了人体,它灵魂的记忆,会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它原来的位置,于是,和心脏结合后,桂枝药性就会沿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冲去(如果小建中汤只是要治心悸,就不必用桂枝,像《汤液经法》就是用桂心的),而冲入脉管中的能量,自然就成为人体“营气”的一部分,其“侵”力令尚未侵入营分的风邪无法进入营分,这种预防的措施,也是仲景“治未病”的一种思考。其实,即使寒邪钻入了营分,桂枝辛热的药性也可以驱赶它,所以麻黄汤也需要加桂枝这一味药在营分中镇压,才能用麻黄开汗孔,再把它送出去。
桂枝,还有一个层面的药性,在论桂枝汤时不必提到,但和一些其他的方子有关系的,就是它“通阳”的特殊功用。所谓的“通阳”,就是把人体中隔绝四散的阳气,再重新打通贯、串起来。这,如果请读者想像前述桂枝的能量沿着脉管飞奔出去的画面,应该是不难理解。也因为这样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说到桂枝,会说它“治吐吸”。
所谓“吐吸”,就是一个人呼吸的时候,会感到自己的呼吸很浅,好像才吸进一口气,就马上要呼出来了。这件事的运用,又可以就“病理”和“心理”两个层面来说:
西方心理学也晓得,人的肉体并不只是肉体,它同时也是和心灵有相关性的。当一个人有情绪压抑时,就会把一部分的能量封死在肉体的某一部分,而让那一块肉体变得紧紧的、死死的、失去弹性。所以这样累积的压力大了,人就会觉得身体这里僵那里紧。而在人可以主观感觉到的,就是觉得自己“呼吸变浅了”。其实一个人的呼吸,就纯解剖而言,也就是肺中空气一出一入而已,无所谓深浅。可是,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压抑的情绪,他一吸气,全身的肉都是活生生有感觉的,所以会觉得全身都随着呼吸在流动,庄子说:“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”,如果不论练内功练通了,真的气会通到脚底的那种典型范例,在此也是颇具象征意义的。如果是有压抑的人,因为他有很多肉都僵死、麻木了,所以他本人感觉到的呼吸一定会比较“浅”。桂枝系的补药,像桂枝龙牡汤、小建中汤之类的,多吃、常吃,如果是情绪有压抑的人,你一定会发现:原本的那个好好先生、好好小姐,变得愈来愈会发脾气了!当隐藏的封印被桂枝冲开时,就是会有这种现象。而一般所谓“少根筋”、很“两光”的神经质的人,吃了桂枝龙牡汤之后,你也会发现,原来代表“神经质”的脉象“肝脉分岔成两三条”,很快就归并成完整的一条了,可是,这个人,原来不怕、不气、不紧张的事,现在却变成会怕、会气、会紧张了。(皮沙士案:)
不过,这其实都是好现象,和平的“假象”远不如“真”来得可贵。所以,若有人觉得桃园一带的某位医师怎么那么凶,那只是人家比较老实;有些一辈子赢得“好好先生”“好好太太”美名的人,会把脉的人一搭他们的肝脉,反而会发现其实这些人的脾气有多坏!(皮沙士案:)
而就病理而言,一般说呼吸浅的人是“肾不纳气”,所以桂枝或肉桂“通阳”的药性,在这里也很有用。如果去翻翻《傅青主男女科》,就会发现:要直接补肾的药,傅青主多半会加一点炮附子,可是,放在大剂滋阴药队中用来“引火归元”的方,就一定是用“肉桂”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也说肉桂这味药是“为诸药先聘通使”,除了本身温补肾阳之力之外,它“通阳”的效果亦为其他药物形成了一种“搭铁轨”的效果。这个药性的特征在桂枝汤本方不显著,可是在桂枝龙牡汤、天雄散、桂甘龙牡汤、肾气丸之中,就成了相当重要的主结构之一。最近皮沙士教小乌龟用“保元汤”,一见其中有“肉桂”当反佐,小乌龟就大赞:“哗~!好帅!好帅!”
如果把桂枝“通阳”的性质也考虑进来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它主“上气”、“咳逆”、“结气”、“利关节”等效果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如果把桂枝汤中的桂枝从三两加到五两,那就变成了治“奔豚”的“桂枝加桂汤”。一般说“清气出上窍,浊味出下窍”的道理,只是在说某味药的气味决定它进入人体后运行方向,可是《伤寒论》却会以人工调整的方式来改造一味药或一首方的走向。其调整的诀窍,就在“浓度”。当桂枝的浓度增加时,它在一帖汤中的比重就相对地变成“浊味”。于是,当心阳虚连带命门火衰,肾中的冷水闹叛变上攻心脏而形成冲逆之气时,加了浓度的桂枝,就不往上发表解肌,而变成一棵树倒挂下来的姿态,反过来向下去压制这股寒水气了。(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其他浓汤、淡汤之法,则容后再叙。)(皮沙士案:)
◎ 芍药
说了往外伸展的桂枝,再来就可以说说往内收敛的芍药了。芍药的收敛之力,甚至不必讲得那么形而上,有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:
芍药一进入人体,马上,构成大部分内脏(心脏除外)的平滑肌就会松开,于是原来在绞痛的症状就会立即缓解。肚子绞痛、胆结石剧痛是用芍药甘草汤,月经痛有当归芍药散(预防药也可用小建中汤)……这些大家都晓得了。而在平滑肌松开的同时,其中的大静脉管也会一起松开,于是乎,就会把四肢中静脉里面原本流不回来的血液一起吸回来,原本瘀结不通的静脉血,就这样被扯通了。(皮沙士案:)
所以芍药甘草汤治脚痛或是腿部静脉曲张一样是很有效的。只是病得不重的人不太适合拿它来做保养药,有病则病受之,没病的时候一吃,就会连续几个小时像是云霄飞车向下俯冲时“肚子突然空掉”的感觉,蛮难受的。(皮沙士案:)
这样把血拉回来,不但是破瘀血,同时也等于把血拉回内脏中,所以四物汤用芍药来“敛血”。(皮沙士案:)
也因此,芍药本身亦是养肝血、柔肝解怒的主药。它的别名有“解仓”、“甘积”、“余容”等等,一看就晓得是让人“肚量变大”的药。
桂枝沿动脉向外冲,芍药从静脉往内扯,刚好形成一圈完美的大循环。这是第一个层面。
第二个层面,就比较形而上一点点了。先来说个民间故事罢:
相传华佗医术甚高,但一直不了解芍药这味药的药性,所以没用过它(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故事一定是捏造的,中国人早在华佗之前就很会用芍药了),有一天半夜,华佗就听到后院有女子哭声,出去一看,一位美女哭着跟他说:“我是你家种的芍药的花魂,你却不好好器重我,我觉得好冤,被看不起……”后来又过了几天,华佗不在家,华太太月经痛,灵机一动挖了芍药根来吃,就好了。华佗回家得知此事,深悔自己学艺不精……云云。
故事就只是故事,借它来打个比方而已。
其实,当到了中医,学会了把脉,对“气”就会有一种感觉、直觉,讲神话一点,和各种草木动物可以做出某种程度的沟通,也不是不可能的(如果是开悟的大圣人,根本用感应的就会晓得一味药的药性了?)。可是,在这个故事里,偏偏大神医华佗和芍药朝夕相处,却也“感觉不出”它的药性。也就是说,芍药这种东西,很会“把自己的气敛藏起来”。
这个药性,在临床上是真有其事的。如果以仲景方而论,三两芍药对三两桂枝,刚好可以把“桂枝汤”的作用范畴圈在人身的体表轮廓之内,让它不要太散。而如果是桂枝汤证误用了下法,邪气内陷而胸口胀满时,那就要用“桂枝去芍药汤”,解掉这一层封印,桂枝汤才会有冲力把邪气顶出去。但如果是到了《太阴篇》,风邪已完全入了里了,那就用“桂枝加芍药汤”,把力量都束回来,纯打内战就好。
而在补剂的“小建中汤”中,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麦芽糖(饴糖),因为造酒的时候,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,所以酒可以“引诸药至至高之分”,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麦芽糖,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,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,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。原本入心的桂枝,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,在小肠(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,小肠火来自心火)区块的桂枝“心火”药性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。而丹田一暖,命门火也大大得助,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。(我对小肠的看法可能有失,请救我一救。皮沙士案:)
而加倍的芍药,搭上了桂枝,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,作用点又拉低了,就会变成从脾胃斜上去“平肝”(治肝虚乘脾),再加上芍药原本就有养肝血的功效,合起来就变成补肝了。所以小建中汤几乎是五脏皆补,很神,如果还要加强补肺,再加点黄耆、半夏,变成“黄耆建中汤”就得了。(前一阵子小乌龟的表弟来家里,小乌龟急着出门,换衣服,表弟看了说:‘你这种从不运动的温室植物人,怎么会有胸肌!’小乌龟很不屑地回了一句:‘吃小建就有喇!’)
芍药的药性,说是“通阴”、“破阴结”也行,说“敛阴”也行,两个层面都是对的。
而合一些较燥的补脾胃药,例如白术,亦可以把它的药性拉进来补到脾阴。如果脾阴已太多,会腹泻了,像真武汤在此时就要去掉芍药。(皮沙士案:)
吃当归会上火的人,据皮沙士所教导,是因为当归会释出肝中所藏之血,平常体质寒而脉管偏窄的人,一下子容不了血量暴增,就会因此而牙龈肿了。这种人如果在当归剂中加一些芍药(可以比当归多一些,但不要多太多),再拉些血回肝脏,就不会上火,这个道理亦可见于四物汤之中。有不少人,吃当归会大上火,吃同样是大暖药的小建中汤却会上身清凉,口舌生津,或许亦和此理有关?(皮沙士案:非)
芍药其实不是酸的,是一种“有味道,但不知是什么味道”的怪味(真是死性不改,连味道都收敛起来!),《本草经》也只写做“苦平”,或许是它收敛的药性,恰与“酸”收敛的特质相同,所以后世本草才都说它“味酸”吧?
◎ 生姜
古时候的“强”字写做“彊”,姜,就是一种很“彊悍”的药,又被称为“御湿之菜”,可以“彊御水气”,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。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,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。如果用得多,重大的“水毒”也能治(皮沙士教的)。(皮沙士案:尿毒的方中加生姜30克及姜汁10cc来发汗,流的汗都是尿毒味)
不过,生姜的药性比较“散”,可以用在补药中,本身却不是补药。李东垣就劝人“夜不食姜”,因为会散气。而治咳嗽也不用“生”姜,因为它会让人的气更冲上来,肺寒咳嗽用的是“干姜”,它晒干之后,冲力就会转化成热力,可以从脾胃把肺烘暖,烤干寒饮。
而在“桂枝汤”这个方子中,前面讲的生姜药性,只和脾胃受寒的“干呕”有一点关系,却还没有讲到真正的重点。如果读者是心细如发的名侦探,就会发现前面治“太阳中风”讲到桂枝、芍药,感冒要如何好?似乎还欠临门一脚,而这一脚,就在“生姜”。
中国本草书常说:“孕妇食姜,令儿歧指”,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,都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,所以,如果这种能量人体摄入太多,就会害胎孩的手指分岔,五枝长成六枝。
如果没有生姜,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,离不开“营分”这血管之内的范畴,桂枝破风邪的“侵”之力再强,对嚣张于“卫分”的风邪来说,也像是过站不停的子弹列车,风邪站在月台笑着挥手说拜拜就好,打不到它哩。必须有生姜“横开”的药性,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,到达风邪所在的“卫分”肌腠之间。
所以,号称“通调营卫”的桂枝汤,其实“通营卫”的主力是在生姜和大枣(大枣后面会说)。有些人营卫不和,吃补药也会因为营卫不通而滞住药性,补不进去反而弹回来上火,很多补药都会叫人用“姜、枣煎”,就是在处理这个层面。当然,这种case,直接吃小建中汤也很好。(皮沙士案:)
在“桂枝汤基本结构”的处方中,生姜和大枣相互之间的加减,可以对该方“矫”出“偏入营分(血分)”,或是“偏入卫分(气分)”的效果。
生姜加量的方,例如“新加汤”、“黄耆五物汤”……其中新加汤,桂枝多载了人参(补气津)缓重的药性,又因为生姜加量清卫分凝滞之邪,二者皆分消了桂枝的冲力,所以“桂林古本”中要“去芍”,解除它对于桂枝的束缚,药力方足。而治“血痹”的黄耆五物汤,生姜加倍,以“身体易麻”为由,多将桂枝的药性带进微细血管以充肌肉中的氧气,原来也是要去一味药来解放桂枝的力道,可是通血的“芍药”于血痹有不可取代的功用,于是就去掉了使药性变缓的“甘草”(去甘草还有另一个原因,在下文‘甘草’中再述)。
而偏入营分的桂枝系变方,最具代表性的,即是“当归四逆汤”,因为它的主要病机是血不足、血滞、血寒,所以姜减量而枣加量(基本变化由十二枚加至十五枚,《桂林古本.厥阴篇》中,当归四逆加参附及加萸姜附二汤,则加至二十五枚。刘力红《思考中医》另有“群阳会”、“群阴会”之说,可参。而〈妇人杂病〉中的 “温经汤”一方,虽不用枣,但属血分药,生姜亦减量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说,生姜“久服去臭气,通神明”,生姜这味药,对于驱除日本人说的“水毒”所生的腐臭气是相当有用的(仲景用生姜的真武汤,基本上就比用干姜的《汤液经法》玄武汤功效更神妙)。基本的结构是“生姜、黄耆同用”可以去体臭。日本方面用“防己黄耆汤”(其中生姜比例相当大)治狐臭,据说大有效验。只是小乌龟非常不擅长用“防己”这味药,随便吃一点点,连吃几天,就会胃寒到变成又头痛又反胃的吴茱萸汤证。所以也无法真的向读者推荐这个方,尚有待高手指点。(皮沙士案:)
◎ 大枣
除非是特别要入肾,否则用“大枣”就是用“红枣”,不是黑枣。(皮沙士案:)
大枣肉黄皮红,又甘润多汁,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,是养营血的好药。这些功用,不必说经方家,会一点中药的人大都晓得的。
这个效果,在“桂枝汤”中,即是从脾胃之分(气分)补入营分,支援桂枝,做为桂枝行营分的后备补给。所以才说桂枝汤中调营卫的主力在“姜、枣”二药。而它含有大量的综合维生素,吃大枣等于吃“克补”、“善存”,对病人也是有用的。(皮沙士案:)
以上是最基本的必要药性。
而,大枣,另外还有几个层面的药性,在桂枝汤中也是有用的,我们再来看一看:
大枣虽然是甜的,但中国人却说它的皮“微带辛味”,既有“辛味”,便是略有“金”气,而这“金气”是哪里来的呢?
枣木是一种有刺的树。中国人对于有刺的树通写作“朿”,长得直而高的就写做“枣”,长得低矮而横向蔓延的就写做“棘”。
因为我们的基本理论是“物心不二”──有那个形体,就有那个能量──所以,有刺的植物,它的灵魂一定含有某种“锋锐之气”,它的磁场才会在这物质世界中 “铸造”出那样的形体。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“皂角刺”了,又尖又直,简直不像是树木,而像是铁工厂做出的钉子。而这味药当然也是“溃肿攻坚”的要药了。据李时珍《纲目》所载,皂角树要结皂荚的时候,最好在树身凿个洞埋一些铁粉进去,该它吸“铁精之气”,皂荚才会结得好。而如果在制这味药时,用了铁锅煮药或用铁铡刀碾药,那些铁器都会很快就坏掉,因为令“铁之所以为铁”的“铁精之气”会被这种药吸走。──以上是在岔题说皂角树,不是枣树。
而枣树呢,这方面和皂角树就有一点一样也有一点不一样。枣树虽然有刺,但不太尖,可是,它的木纹却是非常细致,可以做高级家俱的。枣树在开花结果之前,中国人发现,要拿刀斧在树皮上乒乒乓乓乱劈乱砍一通,结出的枣子才会肥润甘美。
也就是说,枣树的生态,和锋锐杀伐之气有关,可是锋锐杀伐之气却不是它的终极,而只是一个过渡期,到最后,它会吸纳那些锋锐杀伐之气,而把它化成极精致柔和的补养营血之力。
所以,中国人用枣子来“安神”,道理就在这里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“主心腹邪气→安中养脾→助十二经/平胃气→通九窍/补少气少津液,身中不足/主大惊/和百药”等等的药性,和其他补药就有了一些些的不同;而它“和百药”的效果,也就不同于甘草的“解百药毒”。
最近,想到大枣的药性,就会忍不住联想到 倪师海厦的“用重摇滚来平定心情”其事。外刚内和之人,举措或同于此类欤?(希望不要犯到什么师门的大不讳……冷汗……)
所以,在诸药药性各异,而药性和邪气相刃相斗的当下,有“大枣”这味药在其中“化杀伐之气为补养之力”,岂不妙哉?对病人是很体贴、很有爱心的。
这一类“转化”的药性,在时方中还有一味不怎么重要的药味“楮实”可以一提。楮实在“还少丹”中可算是以此类药性做反佐之药。楮实子、楮树,台湾多得很,古时候的中国人,在种楮树之前,会先播麻的种子,等麻长高了,再一把火烧掉,这样子,紧接在后的楮树才会长得好,不然会又干瘦又易夭死。可是呢,长大的楮树,却是一种树汁多得不得了的树,割了一碗还有一碗……也就是说,楮实具有一种“转火气为水润之气”的功用,在还少丹这种大剂补阳补火药群中,反佐此一味药做调节,亦是一种制方的巧思。
大枣本身,还有另一种物性,就是“榨不出汁”。你看美国加州密枣之类的东西就晓得,汁和果肉融成黏糊糊的一团,弄弄就变“枣泥”,不是果汁。而在桂枝汤的结构中,桂枝会助膀胱气化,生姜逐水气,芍药通阴以利尿,保湿的甘草只有二两,再多会拖住药性……从某个角度而言,保水的力道尚嫌不足。有了“最榨不出汁”的水果大枣坐镇,脾胃区块的水分就稳住了,营养也比较不会流失。黄耆建中汤“腹满者去大枣”亦同此理。这是大枣的另一层物性。
而大枣这种“固脾胃区块之水”的效果,在“奔豚病”的证治中也可见一斑,前面说“桂枝”时也提到,桂枝加量可以反向下压,所以用“桂枝加桂汤”;除了桂枝加桂汤有大枣之外,奔豚才刚要发,尚在“脐下”时,对证的“苓桂甘枣”汤,亦是桂枝加到四两把方向转下,而大枣加至十五枚,把脾胃区块的水固定住,不要让肾区块抢去用来作乱。至于已经取道肝胆区块攻上来的“奔豚汤”证,水已经被抢走了,用大枣也是亡羊补牢了,没效了。于是就不用大枣,而用较多的生葛根去把水抢回来(葛根的药性,容本文下篇再述)。(皮沙士案:)
而“入营”的药性,本来就是基本,前面“生姜”部分也已说了。那你说,大枣的药性这么温和,是不是不加也可以呢?感冒药还是感冒药嘛?这,民国初年陆渊雷的学生宋道援,在对证的前提下用大青龙汤而不加姜枣,两服下去,病人就死了。可见它并非可有可无之物。
◎ 甘草
甘草“生用泻火,炙用补中”,这个,看《本草备要》就有了。大家都晓得,用甘草泻火,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。甘草、黄耆、人参同用,那是“甘温除大热”,元气够,抵抗力好,自然就不会“发炎”也就是“上火”。而单一味生甘草的泻火,与其说它是“泻”,不如说它是“缓”。就好像西药中的类固醇那样,一投下去,细菌也变慢动作,身体的反应也变慢动作,大家都慢了,气氛就没那么火爆了。它消炎的作用虽很好,但副作用却也和类固醇差不多,大量久服也会变月亮脸。(皮沙士案:)
至于它“解诸毒”的效果,也可以说一部分包含在“缓”的效果之中。另外就中医的思考,则与它的“甘”味有些关系。像日本人古时候,如果中了河豚毒,就要把人头以下埋进土里过一宿,说这种“土气”可以解毒。而地球这一大块“土”,的确,很多毒素埋进地下之后,过很多年,也就分解掉了。这是土的性质。而甘草是诸药中之至甜者,所以也具有这种“土性”。
各种力道猛烈的药,不论寒热,加了甘草(生炙皆有此效),它们的力量就会变温和一些,这是甘草的“缓”性调和于其中故。
而甘草又叫做“国老”,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。这种人,在故事中,多半是“和事佬”,总是在排解纷争。一帖方中加了甘草,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,居中做协调人,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,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……各尽其分而不相争。这个药性,相信大家也都晓得。
用炙甘草这味药,当然,也可以说是同时有用到它缓诸药、调和诸药、补中焦脾土元气……这好几个层面的药性。不过,其实,在不同方剂不同的甘草用量中,可以看出该方所“取用”的不同层面。
伤寒方中,甘草有用四两的(甘草干姜、芍药甘草、甘草泻心、炙甘草汤等),有用三两的(理中、小柴胡汤、柴芍草枳〔四逆散〕),有用二两的(桂枝汤系、四逆汤、白虎汤、桔梗汤等),有用一两的(麻黄汤、调胃承气汤等)。
最简单可以看出来的是:如果只是要它“缓诸药”的药性,那放一两就可以了。而如果主力是要用它补中焦,通常是三两起跳(当然还是有例外,如〈厥阴〉黄连茯苓汤,人虚者加甘草二两)。
于是,许多方剂中的“二两”就变得有些不可解了。是“要补又不能太补,要缓又不可太缓”的意思吗?当然这么想也是可以的。
但,在不少“二两炙甘草”的方剂中,更可以从中揣摩出甘草除了前述药性之外的另一种特殊药性──“定方位”。
什么是“定方位”呢?
就是,有了这二两甘草的“土”气,其他的药物,就会以此为座标轴,而分得清“上下”的方向,药性轻于甘草的就向上,药性重于甘草的就向下,整个方的作用点,会变成“先以脾胃为集合点,再各自出发去做各自的事”。
也就是说,二两及二两以上的甘草,使用的时机,多半是“能抓得准病邪的位置”的情况。如果某种病、证,是病位“不确定”或“不存在”时,甘草就有去除的可能。
病位“不存在”的代表,是白通汤和乌梅丸。之所以不存在,是因为“阴阳离决”,寒处大寒,热处大热,彼此各据一方不相接触,这种时候,刚好位在中间的甘草,踩在没人相斗的空洞区块中,则无所用武之地。
病位“不确定”者,简单来说,即是“有病则病受之”之方,让药自己去找病,不先给多余的方向提示,免得反而走错路。
因为没有甘草的方子太多了,在此无法一一列举,只随手捻几个例子来看看:麻黄汤只有一两甘草,所以,药的作用方向不确定,你要用来开肺也行,要用来宣肾治感冒并发急性肾炎、蛋白尿也行(皮沙士教的刘渡舟用法)(皮沙士案:);真武汤无甘草,其中药味可以自由排列组合,变成了“治病种类最多”的奇妙方剂(详细于本文下篇〈五脏调律〉再述);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,它痹不一定是痹手还是痹脚,去甘草除了之前所述解除对桂枝的束缚之外,同时也解除了对特定作用点的限制;薏苡附子散,胸中湿寒之气压住心脏乃至闷痛,散剂的意义乃是要它一入喉就药力炸开,不得以脾胃做起点,故不用甘草;麻黄附子细辛汤以肾区块做起点,不用甘草(尚未入里时,则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);受惊留下的伤痕“惊痰”可能在任何地方,故柴胡龙牡汤不定方位,让它自己去找病……。
当然,因不欲其药性过缓而不用甘草的方,当然更是多了,只是这种的读者一看就会明白,故从略不提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其实,桂枝汤本身并不是发汗药。桂枝汤服下后,除了啜粥充谷气以助汗之外,还要盖点东点,把汗微微逼出来,这样,经过前述五味药的力量,就可以以那几滴汗做媒介,而把风邪驱出体外。如此,就功德完满了。
这,与其说是“药效”,读者会不会觉得,感觉起来,也很像是一种“内功”呀?桂枝、芍药画出了一个动脉出、静脉回的大圈圈,大圈圈中又包含了姜枣入营出卫的小圈圈,再加上甘草为这两个圈圈定出一条地平线……嗯!果真很像是一个古写的“旦”字哩!难怪《汤液经法》桂枝汤的原名就叫做“小阳旦汤”!(这是小乌龟的个人自由联想啦……)
像张元素治外感的九味羌活汤,或更早宋朝严用和《和剂局方》治伤风诸经头痛的川芎茶调散,所显现的是另一种思考。羌活汤或茶调散,用的都是入诸经的驱风药,是“用药归经”理论的一种实践,这是时方派用药的主导性思考之一。(皮沙士案:)
然而,桂枝汤,则是“辨证”必仔细推敲出病在哪一经,用药却不必随经,从营卫之气的这一头“脾胃”把药力从营分送进去,解掉卫分的风邪,同时也就治好了卫气的另一头“太阳经”中的病毒(严格来说,好像是营血出于脾,而卫气出于太阳经?)。与曹颖甫齐名的伤寒家陈伯儃,于其《读过伤寒论》中言桂枝汤乃“从太阴底面以开太阳”,庶几得之,真乃卓见。
和读者一帖桂枝汤就讲这么许久,也真是辛苦读者了,不过,是否,再回头看看前前段《医宗金鉴》、《医方集解》对桂枝汤中诸药的认识,就会发现,经方派和时方派眼中的每一味药,真的颇有不同之处?(皮沙士案:)
非典
吴某,男,22岁,住院病案号54。
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:发热恶寒二天,伴头痛、咽痛、咳嗽、胸满胸闷,经X线检查: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。
既往有肝炎、肺结核、肠结核史。常有胁痛、乏力、便溏、盗汗。前医先以辛凉解表(桑叶、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羌活、豆豉)一剂,服后汗出热不退,仍继用辛凉解表,急煎服,高烧、自汗、头痛、咳嗽、胸闷、恶风、胁痛诸症加重。血常规检查:白血球8100,中性70%。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,当夜高烧仍不退,体温39.4度,并见鼻煽、头汗出。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,服三分之一量,至夜11时出现惊悸、肢凉。因请胡老会诊。
胡老据:晨起体温38.2度,下午39度以上,呈往来寒热,并见口苦,咽干,目眩、头晕、盗汗、汗出如洗、不恶寒,苔黄,舌红,脉弦细数,认为证属表已解,连续发汗解表,大伤津液,邪传少阳阳明。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,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:>-[
柴胡五钱,黄芩三钱,半夏三钱,生姜三钱,党参三钱,大枣四枚,炙甘草二钱,生石膏二两。
结果:上药服一剂,后半夜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。16日仍头晕、咳嗽痰多带血。上方加生牡蛎五钱,服一剂。17日诸症消,体温正常。12月22日x线检查:肺部阴影吸收。
在会诊时胡老特别指出: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,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,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,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,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。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、风热所致是片面的,即使得知是风寒或风热,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,不论是风寒还是风热,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、或虚或实、或表或里的症状。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,才能明确当用方药。故胡老特别强调,中医治病辨证论治,不但要辨六经八纲、脏腑阴阳,更要辨方证,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,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,也是辨证的基本功。也就是说,治病不能只是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、辛凉清热、清阳明热、宣肺化痰……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。也就是说,辨方证比治疗大法更重要。对此,历代医家早有认识,如方有执研究《伤寒论》曾强调“守一法,不如守一方”,即是强调辨方证。
禽流感与流感(10/17/2005)
作者:倪海厦
这波禽流感已经被西药厂利用来威胁民众的生命,其目的就是想赚大钱,但是使用的手段非常之恶劣,吃像非常难看,我有必要跟民众说清楚讲明白,以解除民众的忧心与疑虑,请大家安心愉快的过日子,我先归类西药厂最惯用的手段给大家看.
第一: 他们在事前先使用毫无根据的数据,
亲爱的海峡两岸台湾与大陆民众们,大家不要惊慌,这一波的流行性感冒因为西药厂的利益介入,已经造成民众的恐慌,由于民众是无知与无辜的,所以有必要替民众解决这种疑虑恐慌,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流感,汉朝医圣张仲景就是因为流感造成整个张家族损失三分之二的人口,因而他辞去南阳太守的职务,发奋图强研究医学, 于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经方, 我使用经方至今从感冒到癌症,无一不效,尤其是治感冒都是一剂就好,千年以来经方一直都是如此之快,孰知今日出现个西药厂,它们不断的制造疾病,不断的为打击人体抵抗力而不遗余力,因为只有当人体的抵抗力变差后才会生病,才会容易感冒,这样他们才有钱赚, 他们希望全世界的人通通都生病,他们才高兴,所以他们一直鼓励西医使用各种抗生素与止痛药,打各种害人的疫苗,建议民众多吃害人的维他命,于是多年以后民众身体就越来越差了,不但很容易得到感冒,因为民众的免疫系统已经被西药破坏尽了,更且会只因为得到小感冒就出人命,这是个天大的笑话,为了全民福祉着想,我誓言一定要终结西药厂,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的健康快乐,永远免除来自疾病的威胁,现代人类最严重的癌症是来自西药厂不是来自人体,不清除它,民众将永远没有平安的日子可过,永远生活在这阴影威胁之下的.
现在由汉唐中医为民众解决这问题吧,民众只要记住以下很简单的辨症法,然后依照这法则选用药物,而这些药物都是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国家卫生署自己核准的药物,但是因为他们都是西医所以他们不会用,因此这药是由不懂得使用的人来核准的,现在请大家一起跟我进入经方的世界.
第一: 桂枝汤症---病人出现有汗,怕风吹,头痛,有点发烧,肌肉有些酸痛时,就可以服用它,如有咳嗽加些厚补杏仁就可以了.
第二: 麻黄汤症---病人出现极度怕冷,发烧,身体疼痛,完全无汗时,请立刻服用它.
第三: 葛根汤症---中医的寒温之争在此,温病派认为伤寒家没有治温病方,所以只有他们的寒凉药物才可以治温病,这是因为他们
没有读通伤寒论导致的,而葛根汤就是经方中治疗温病的处方,病人出现项强,头痛,发热,有汗,喉咙痛时,就可以立刻服用它,
尤其小孩子几乎都是葛根汤症,因为小孩好动成性,在身体出汗时得到感冒,因此就出现病得自温热,这就是葛根汤症了.
第四: 麻杏甘石汤症---病人咳嗽不止,痰出黄粘,胃口尚好时,可以吃此方.
第四: 大青龙汤症---病人出现怕冷,无汗,发烧,咳嗽重,咳出黄痰,身体痛,口渴重,喜喝冷水,没有胃口时,就吃大青龙汤,这就是
SARS主要症状.
第五: 小青龙汤症---病人有怕冷,无汗,发烧,咳嗽重,出白痰,无渴,身体痛,没有胃口时,就可以用它了.
第六: 小柴胡汤症---病人忽冷忽热,加上呕心时,请服用此方,还有女子月经期来时正好得到感冒,就喝此药,如有咳嗽加些厚补杏
仁就可以了.
第七: 大柴胡汤症---如果病人出现便秘,又有忽冷忽热时,兼有发烧此时请用大柴胡汤.
以上七方是我国使用近二千年之有效处方治疗感冒,时常都是一剂知,二剂已的,民众只需按照上面所陈述的症状,就可以自行判定你自己或是亲人需要吃什么药了, 保证当天就好了,不需要经过医师处方,反正他们也不会用,你去问他们也是白问,现在只能自求多福了,因为你们的卫生署不知道他们自己已经核准的科学中药如此之好,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教导民众,因此只好由我来代劳了,如果民众按照我的指示吃药仍然没好,请传真给我,我一定将你治好,感冒会死人吗???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.
如何证明上面的中药绝对有用呢? 很简单,读者请买一些上面我说的药与克流感西药,然后去公园或是养鸡场,将中药与西药洒在地上,读者就会看到这些禽类将选择中药吃,绝对没有一只笨鸡或是笨鸟会去选择西药克流感吃的,这就是Mother Nature,就好像是当你家的猫或狗有病时,它们会去吃草,自己去找寻能够治病的药物,绝对不会去吃西药的,除非动物医师硬注射西药入体内,否则它们绝对不吃西药的,读者也可以将这两种药放在餐桌上过一夜,第二天早上你就会发现你家的蟑螂只吃中药,没有一只笨蟑螂会去吃克流感的,这就是蟑螂可以生存在地球十亿年以上而不被毁灭的真正原因, 因为它们比人类聪明太多了,连他们都知道如何做选择.
给疾病管制局的建议,请你们去购买桂枝汤与大青龙汤,将它们分开做两堆,置于户外,当你们看到有鸟类来吃大青龙汤时,这些就是被感染到禽流感的鸟,去吃桂枝汤的鸟就是没有得到禽流感的,此法也可以用在养鸡场,禽类吃了大青龙汤之后会排粪便出来,此时你们就可以去取些样本来化验,就知道我对否? 根本不需要赶尽杀绝的,这是削足适履的行为.
此篇论文欢迎大家引用,济世救人是我辈职责所在,请大家告诉大家.但是要注明出处,谢谢.
美国汉唐中医 倪海厦撰写于佛州
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:发热恶寒二天,伴头痛、咽痛、咳嗽、胸满胸闷,经X线检查: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。
既往有肝炎、肺结核、肠结核史。常有胁痛、乏力、便溏、盗汗。前医先以辛凉解表(桑叶、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羌活、豆豉)一剂,服后汗出热不退,仍继用辛凉解表,急煎服,高烧、自汗、头痛、咳嗽、胸闷、恶风、胁痛诸症加重。血常规检查:白血球8100,中性70%。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,当夜高烧仍不退,体温39.4度,并见鼻煽、头汗出。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,服三分之一量,至夜11时出现惊悸、肢凉。因请胡老会诊。
胡老据:晨起体温38.2度,下午39度以上,呈往来寒热,并见口苦,咽干,目眩、头晕、盗汗、汗出如洗、不恶寒,苔黄,舌红,脉弦细数,认为证属表已解,连续发汗解表,大伤津液,邪传少阳阳明。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,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:>-[
柴胡五钱,黄芩三钱,半夏三钱,生姜三钱,党参三钱,大枣四枚,炙甘草二钱,生石膏二两。
结果:上药服一剂,后半夜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。16日仍头晕、咳嗽痰多带血。上方加生牡蛎五钱,服一剂。17日诸症消,体温正常。12月22日x线检查:肺部阴影吸收。
在会诊时胡老特别指出: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,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,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,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,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。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、风热所致是片面的,即使得知是风寒或风热,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,不论是风寒还是风热,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、或虚或实、或表或里的症状。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,才能明确当用方药。故胡老特别强调,中医治病辨证论治,不但要辨六经八纲、脏腑阴阳,更要辨方证,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,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,也是辨证的基本功。也就是说,治病不能只是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、辛凉清热、清阳明热、宣肺化痰……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。也就是说,辨方证比治疗大法更重要。对此,历代医家早有认识,如方有执研究《伤寒论》曾强调“守一法,不如守一方”,即是强调辨方证。
禽流感与流感(10/17/2005)
作者:倪海厦
这波禽流感已经被西药厂利用来威胁民众的生命,其目的就是想赚大钱,但是使用的手段非常之恶劣,吃像非常难看,我有必要跟民众说清楚讲明白,以解除民众的忧心与疑虑,请大家安心愉快的过日子,我先归类西药厂最惯用的手段给大家看.
第一: 他们在事前先使用毫无根据的数据,
亲爱的海峡两岸台湾与大陆民众们,大家不要惊慌,这一波的流行性感冒因为西药厂的利益介入,已经造成民众的恐慌,由于民众是无知与无辜的,所以有必要替民众解决这种疑虑恐慌,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流感,汉朝医圣张仲景就是因为流感造成整个张家族损失三分之二的人口,因而他辞去南阳太守的职务,发奋图强研究医学, 于是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经方, 我使用经方至今从感冒到癌症,无一不效,尤其是治感冒都是一剂就好,千年以来经方一直都是如此之快,孰知今日出现个西药厂,它们不断的制造疾病,不断的为打击人体抵抗力而不遗余力,因为只有当人体的抵抗力变差后才会生病,才会容易感冒,这样他们才有钱赚, 他们希望全世界的人通通都生病,他们才高兴,所以他们一直鼓励西医使用各种抗生素与止痛药,打各种害人的疫苗,建议民众多吃害人的维他命,于是多年以后民众身体就越来越差了,不但很容易得到感冒,因为民众的免疫系统已经被西药破坏尽了,更且会只因为得到小感冒就出人命,这是个天大的笑话,为了全民福祉着想,我誓言一定要终结西药厂,让我们的下一代生活的健康快乐,永远免除来自疾病的威胁,现代人类最严重的癌症是来自西药厂不是来自人体,不清除它,民众将永远没有平安的日子可过,永远生活在这阴影威胁之下的.
现在由汉唐中医为民众解决这问题吧,民众只要记住以下很简单的辨症法,然后依照这法则选用药物,而这些药物都是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国家卫生署自己核准的药物,但是因为他们都是西医所以他们不会用,因此这药是由不懂得使用的人来核准的,现在请大家一起跟我进入经方的世界.
第一: 桂枝汤症---病人出现有汗,怕风吹,头痛,有点发烧,肌肉有些酸痛时,就可以服用它,如有咳嗽加些厚补杏仁就可以了.
第二: 麻黄汤症---病人出现极度怕冷,发烧,身体疼痛,完全无汗时,请立刻服用它.
第三: 葛根汤症---中医的寒温之争在此,温病派认为伤寒家没有治温病方,所以只有他们的寒凉药物才可以治温病,这是因为他们
没有读通伤寒论导致的,而葛根汤就是经方中治疗温病的处方,病人出现项强,头痛,发热,有汗,喉咙痛时,就可以立刻服用它,
尤其小孩子几乎都是葛根汤症,因为小孩好动成性,在身体出汗时得到感冒,因此就出现病得自温热,这就是葛根汤症了.
第四: 麻杏甘石汤症---病人咳嗽不止,痰出黄粘,胃口尚好时,可以吃此方.
第四: 大青龙汤症---病人出现怕冷,无汗,发烧,咳嗽重,咳出黄痰,身体痛,口渴重,喜喝冷水,没有胃口时,就吃大青龙汤,这就是
SARS主要症状.
第五: 小青龙汤症---病人有怕冷,无汗,发烧,咳嗽重,出白痰,无渴,身体痛,没有胃口时,就可以用它了.
第六: 小柴胡汤症---病人忽冷忽热,加上呕心时,请服用此方,还有女子月经期来时正好得到感冒,就喝此药,如有咳嗽加些厚补杏
仁就可以了.
第七: 大柴胡汤症---如果病人出现便秘,又有忽冷忽热时,兼有发烧此时请用大柴胡汤.
以上七方是我国使用近二千年之有效处方治疗感冒,时常都是一剂知,二剂已的,民众只需按照上面所陈述的症状,就可以自行判定你自己或是亲人需要吃什么药了, 保证当天就好了,不需要经过医师处方,反正他们也不会用,你去问他们也是白问,现在只能自求多福了,因为你们的卫生署不知道他们自己已经核准的科学中药如此之好,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教导民众,因此只好由我来代劳了,如果民众按照我的指示吃药仍然没好,请传真给我,我一定将你治好,感冒会死人吗???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的事.
如何证明上面的中药绝对有用呢? 很简单,读者请买一些上面我说的药与克流感西药,然后去公园或是养鸡场,将中药与西药洒在地上,读者就会看到这些禽类将选择中药吃,绝对没有一只笨鸡或是笨鸟会去选择西药克流感吃的,这就是Mother Nature,就好像是当你家的猫或狗有病时,它们会去吃草,自己去找寻能够治病的药物,绝对不会去吃西药的,除非动物医师硬注射西药入体内,否则它们绝对不吃西药的,读者也可以将这两种药放在餐桌上过一夜,第二天早上你就会发现你家的蟑螂只吃中药,没有一只笨蟑螂会去吃克流感的,这就是蟑螂可以生存在地球十亿年以上而不被毁灭的真正原因, 因为它们比人类聪明太多了,连他们都知道如何做选择.
给疾病管制局的建议,请你们去购买桂枝汤与大青龙汤,将它们分开做两堆,置于户外,当你们看到有鸟类来吃大青龙汤时,这些就是被感染到禽流感的鸟,去吃桂枝汤的鸟就是没有得到禽流感的,此法也可以用在养鸡场,禽类吃了大青龙汤之后会排粪便出来,此时你们就可以去取些样本来化验,就知道我对否? 根本不需要赶尽杀绝的,这是削足适履的行为.
此篇论文欢迎大家引用,济世救人是我辈职责所在,请大家告诉大家.但是要注明出处,谢谢.
美国汉唐中医 倪海厦撰写于佛州
2007年1月9日星期二
FreeBSD 桌面安装
1.联网
我用的是dhcp config 网卡的时候scan一下就可以了
用ADSL的朋友 可以参考:
http://linux.chinaunix.net/docs/2006-09-06/2668.shtml
2.最小化安装
3.安装联机手册
#sysinstall->configure->distrubutions->man->ftp
选一个ftp站点安装就可以了
遇到问题随时man一下.
3.安装cvsup-without-gui
#pkg_add -r cvsup-without-gui
4.安装ports
运行 cvsup:
# cvsup -L 2 -h cvsup6.tw.FreeBSD.org /usr/share/examples/cvsup/ports-supfile
cvsup6.tw.FreeBSD.org我一般多用这个,当然你也可以选一个更快的站点.
5.安装配置xorg
安装:
# cd /usr/ports/x11/xorg
# make install clean
配置:
有两个工具:
cli模式:xorgconfig
gui的:xorgcfg
个人推荐用命令行的xorgconfig
根据自己的硬件配置按说明一步步照做就可以 ,简单易用 ,不至于黑屏
xorg的config完成以后就可以startx了......^_^
可以看到很很简洁的三个xterm和一个xclock
同时改用tcsh
#chsh
把Shell:的内容改成/bin/tcsh
保存.
6.制定桌面环境
我不喜欢KDE的花哨,GNOME的臃肿,用xfce
#cd /usr/ports/x11-wm/xfce
#make install clean
中文和字体
安装auto-cn-l10n
#cd /usr/ports/chinese/auto-cn-l10n
#make install clean
选择安装文泉驿的字体和fcitx
或者ports里的fcitx和wqy
fcitx安装过程有如下信息:
Information for zh-fcitx-3.4.1:
Install notice: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* Remember to set environment varible XMODIFIERS: *
* csh/tcsh: setenv XMODIFIERS @im=fcitx *
* sh/bash: export XMODIFIERS='@im=fcitx' *
* and set LANG, LC_CTYPE to zh_CN.eucCN. *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所以在~/.tcshrc里加上
setenv XMODIFIERS @im=fcitx
setenv LANG zh_CN.eucCN.
setenv LC_CTYPE zh_CN.eucCN.
别忘记创建xinitrc
#echo "fcitx">~/.xinitrc
#echo "/usr/X11R6/bin/gnome-session" >> ~/.xinitrc
接下来重启x就可以进入xfce了
桌面右键->settings->user interface preferences->font rendering
三项都选起来
use hinting 用slight
use sub-pixel hinting用 RGB
字体用文泉驿的:WenQuanYi Bitmap Song
效果很好,一点不输给simsun
simsun字体下载,请访问: http://www.bsdfree.org/fonts/
浏览器肯定用firefox了
安装完把浏览器用的字体也设为WenQuanYi Bitmap Song
Allow pages to choose their own fonts不要选
网页的字体就没问题了
桌面安装到此大功告成
我用的是dhcp config 网卡的时候scan一下就可以了
用ADSL的朋友 可以参考:
http://linux.chinaunix.net/docs/2006-09-06/2668.shtml
2.最小化安装
3.安装联机手册
#sysinstall->configure->distrubutions->man->ftp
选一个ftp站点安装就可以了
遇到问题随时man一下.
3.安装cvsup-without-gui
#pkg_add -r cvsup-without-gui
4.安装ports
运行 cvsup:
# cvsup -L 2 -h cvsup6.tw.FreeBSD.org /usr/share/examples/cvsup/ports-supfile
cvsup6.tw.FreeBSD.org我一般多用这个,当然你也可以选一个更快的站点.
5.安装配置xorg
安装:
# cd /usr/ports/x11/xorg
# make install clean
配置:
有两个工具:
cli模式:xorgconfig
gui的:xorgcfg
个人推荐用命令行的xorgconfig
根据自己的硬件配置按说明一步步照做就可以 ,简单易用 ,不至于黑屏
xorg的config完成以后就可以startx了......^_^
可以看到很很简洁的三个xterm和一个xclock
同时改用tcsh
#chsh
把Shell:的内容改成/bin/tcsh
保存.
6.制定桌面环境
我不喜欢KDE的花哨,GNOME的臃肿,用xfce
#cd /usr/ports/x11-wm/xfce
#make install clean
中文和字体
安装auto-cn-l10n
#cd /usr/ports/chinese/auto-cn-l10n
#make install clean
选择安装文泉驿的字体和fcitx
或者ports里的fcitx和wqy
fcitx安装过程有如下信息:
Information for zh-fcitx-3.4.1:
Install notice: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* Remember to set environment varible XMODIFIERS: *
* csh/tcsh: setenv XMODIFIERS @im=fcitx *
* sh/bash: export XMODIFIERS='@im=fcitx' *
* and set LANG, LC_CTYPE to zh_CN.eucCN. *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所以在~/.tcshrc里加上
setenv XMODIFIERS @im=fcitx
setenv LANG zh_CN.eucCN.
setenv LC_CTYPE zh_CN.eucCN.
别忘记创建xinitrc
#echo "fcitx">~/.xinitrc
#echo "/usr/X11R6/bin/gnome-session" >> ~/.xinitrc
接下来重启x就可以进入xfce了
桌面右键->settings->user interface preferences->font rendering
三项都选起来
use hinting 用slight
use sub-pixel hinting用 RGB
字体用文泉驿的:WenQuanYi Bitmap Song
效果很好,一点不输给simsun
simsun字体下载,请访问: http://www.bsdfree.org/fonts/
浏览器肯定用firefox了
安装完把浏览器用的字体也设为WenQuanYi Bitmap Song
Allow pages to choose their own fonts不要选
网页的字体就没问题了
桌面安装到此大功告成
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
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
采用书籍:
1.《敦煌古医籍考释》
2.《敦煌石窟秘藏医方》
3.《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》
在《敦煌古医籍考释》中有(一方作某某,当从)、(一方无某某,有某某,当从);而《敦煌石窟秘藏医方》、《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》中没有“当从”二字,故本次校正删除“当从”二字。
原书小字在()中,版本不同处用[]标明,打不出的字也用[]标明。
[转帖]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
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
隐居曰:凡学道辈,欲求永年,先须祛疾。或有夙痼,或患时恙,一依五脏补泻法例,服药数剂,必使脏气平和,乃可进修内视之道。不尔,五精不续,真一难守, 不入真景也。服药祛疾,虽系微事,亦初学之要领也。诸凡杂病,服药汗吐下后,邪气虽平,精气被夺,致令五脏虚疲,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。不然,时日久 旷,或变为损证,则生死转侧耳。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,庶几识别无误焉。
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
肝虚则恐,实则怒。
肝病者,必两胁下痛,痛引少腹。虚则[目巟目巟]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。气逆则耳聋,颊肿。治之取厥阴、少阳血者。
邪在肝,则两胁中痛,寒中;恶血在内,则胻善瘛,节时肿。取之行间以引胁下,补三里以温胃中,取耳间青脉,以去其瘛。
陶云:肝德在散。故经云:以辛补之,以酸泻之。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,适其性而衰之也。
小泻肝汤
治肝实,两胁下痛,痛引少腹迫急,当有干呕者方:
枳实(熬) 芍药 生姜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清浆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不瘥,即重作服之。
大泻肝汤
治头痛目赤,多恚怒,胁下支满而痛,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:
枳实(熬) 芍药 甘草(炙,各三两) 黄芩 大黄 生姜(切,各一两 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。
小补肝汤
治心中恐疑,时多恶梦,气上冲心,越汗出,头目眩晕者方:
桂枝 干姜 五味子(各三两) 大枣(十二枚,去核,一方作薯蓣)。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心中悸者,加桂枝一两半;冲气盛者,加五味子一两半;头苦眩者,加术一两半;干呕者,去大枣,加生姜一两半;中满者,去大枣;心中如饥者,还用枣。咳逆、头苦痛者,加细辛一两半;四肢冷,小便难者,加附子一枚,炮。
大补肝汤
治肝气虚,其人恐惧不安,气自少腹上冲咽,呃声不止,头目苦眩,不能坐起,汗出,心悸,干呕不能食,脉弱而结者方 :
桂心 干姜 五味子(各三两) 旋覆花 代赭石(烧,一方作牡丹皮) 竹叶(各一两) 大枣(十二枚,去核,一方作薯蓣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、夜一服。
二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1
心虚则悲不已,实则笑不休。
心病者,心胸内痛,胁下支满,膺背肩胛间痛,两臂内痛。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。取其经手少阴、太阳及舌下血者,其变刺郄中血者。
邪在心,则病心中痛,善悲,是眩仆,视有余不足而调之。
经云:诸邪在心者,皆心胞代受,故证如是。
陶云:心德在耎。故经云:以咸补之,苦泻之;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。①
小泻心汤 1
治心中卒急痛,胁下支满,气逆攻膺背肩胛间,不可饮食,食之反笃者方:
龙胆草 栀子(打,各三两) 戎盐(如杏子大三枚,烧赤)
上三味,以酢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少顷,得吐瘥。
大泻心汤 1
治暴得心腹痛,痛如刀刺,欲吐不吐,欲下不下,心中懊憹,胁背胸支满[,腹中]迫急不可奈者方:
龙胆草 栀子(捣,各三两) 苦参 升麻(各二两) 豉(半升) 戎盐(如杏子大三枚)
上六味,以酢六升,先煮上五味,得三升许,去滓。内戎盐,稍煮待消已,取二升,服一升。当大吐,吐已必自泻下,即瘥(一方无苦参,有通草二两)
小补心汤 1
治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者方:
栝蒌(一枚,捣) 薤白(八两) 半夏(半升,洗去滑)
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再服(一方有杏仁,无半夏,熬)
大补心汤 1
治胸痹,心中痞满,气结在胸,时从胁下逆抢心,心痛无奈方:
栝蒌(一枚,捣) 薤白(八两) 半夏(半升,洗去滑) 枳实(熬,二两) 厚朴(炙,二两) 桂枝(一两)
上六味,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,每服二升,日再。(一方有杏仁半升,熬,无半夏)②
辨心包络病证文并方2
心胞气实者,受外邪之动也,则胸胁支满,心中澹澹大动,面赤,目黄,善笑不休;虚则血气少,善悲,久不已,发癫仆。
小泻心汤 2
治胸腹支满,心中跳动不安者方:
黄连 黄芩 大黄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麻沸汤三升,渍一食顷,绞去滓,顿服。
大泻心汤 2
治心中怔忡不安,胸膺痞懑,口中苦,舌上生疮,面赤如新妆,或吐血,衄血,下血者方:
黄连 黄芩 芍药(各三两) 干姜(炮) 甘草(炙) 大黄(各一两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日二。
小补心汤 2
治血气虚少,心中动悸,时悲泣,烦躁,汗出,气噫,脉[时]结者方:
代赭石(烧赤,以酢淬三次,打。一方作牡丹皮) 旋覆花 竹叶(各二两) 豉(一两,一方作山萸肉)
上方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,怔惊不安者,加代赭石,为四两半;烦热汗出者,去豉,加竹叶至四两半,身热还用豉;心中窒痛者,加豉至 四两半;气苦少者,加甘草三两;心下痞满者,去豉,加人参一两半;胸中冷而多唾者,加干姜一两半;咽中介介塞者,加旋覆花至四两半。
大补心汤 2
治心中虚烦,懊怔不安,怔忡如车马惊,饮食无味,干呕,气噫,时或多唾,其人脉结而微者方:
代赭石(烧赤,入酢中淬三次,打。一方作牡丹皮) 旋覆花 竹叶(各三两) 豉(一方作山萸肉) 人参 甘草(炙) 干姜(各一两)
上方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[转帖]三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
脾实则腹满,飧泄;虚则四肢不用,五脏不安。
脾病者,必腹满肠鸣,溏泻,食不化;虚则身重,苦饥,肉痛,足痿不收,行善瘛,脚下痛。
邪在脾,则肌肉痛,阳气不足,则寒中,肠鸣,腹痛;阴气不足,则善饥,皆调其三里。
陶云:脾德在缓。故经云:以甘补之,辛泻之;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。
小泻脾汤
治脾气实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腹冷,脉微者方:
附子(一枚,炮) 干姜 甘草(炙,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
大泻脾汤
治腹中胀满,干呕不能食,欲利不得,或下利不止者方:
附子(一枚,炮) 干姜(三两) 黄芩 大黄 芍药[枳实] 甘草(炙,各一两)③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日二。
小补脾汤
治饮食不化[消],时自吐利,吐利已,心中苦饥;或心下痞满,脉微,无力,身重,足痿,善转筋者方:
人参 甘草(炙) 干姜(各三两) 白术(一两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三。若脐上筑动者,去术,加桂四两;吐多者,去术,加生姜三两;下多者,仍用术;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[两];渴欲 饮者,加术至四两半;腹中满者,去术,加附子,一枚,炮;腹中痛者,加人参一分[两];寒者,加干姜一分[两]。④
大补脾汤
治脾气大疲,饮食不化[消],呕吐下利,其人枯瘦如柴,立不可动转,口中苦干渴,汗出,气急,脉微而[时]结者方:
人参 甘草(炙,各三两) 干姜(三两) 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(一方作牡丹皮,各一两)
上七味,以水一斗煮取四升,温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四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
肺虚则鼻息不利;实则喘咳,凭胸仰息。
肺病者,必咳喘逆气,肩息,背痛,汗出憎风;虚则胸中痛,少气,不能报息,耳聋,咽干。
邪在肺,则皮肤痛,发寒热,上气喘,汗出,咳动肩背。取之膺中外腧,背第三椎旁,以手按之快然,乃刺之,取缺盆以越之。
陶云:肺德在收。故经云:以酸补之,咸泻之;肺苦气上逆,急食辛以散之,开腠理以通气也。
小泻肺汤
治咳喘上气,胸中迫满,不可卧者方:
葶苈子(熬黑,捣如泥) 大黄 芍药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喘定止后服。
大泻肺汤
治胸中有痰涎,喘不得卧,大小便闭,身面肿,迫满,欲得气利者方:
葶苈子(熬) 大黄 芍药(各三两) 甘草(炙) 黄芩 干姜(各一两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日二服。
小补肺汤
治汗出口渴,少气不足[以]息,胸中痛,脉虚者方:
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(各三两,一方作牡丹皮) 细辛(一两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每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烦热者,去细辛,加海蛤一分[两];若闷痛者,加细辛一分[两];咳痰不出[利],脉结者,倍旋覆 花为二[六]两;若眩冒者,去细辛,加泽泻一分[两];咳而吐[有]血者,倍麦门冬为二[六]两;若烦渴者,去细辛,加粳米半升;涎多者,仍用细辛,加半 夏半升,洗。⑤
大补肺汤
治烦热汗出,少气不足[以]息,口[苦]干,耳聋,脉虚而快者方:
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(各三两,一方作牡丹皮) 细辛(一两) 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一两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五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
肾气虚则厥逆,实则腹满,面色正黑,泾溲不利。
肾病者,必腹大胫肿,身重,嗜寝;虚则腰中痛,大腹小腹痛,尻阴股膝挛,[髀]胻足皆痛。
邪在肾,是骨痛,阴痹。阴痹者,按之不得。腹胀,腰痛,大便难,肩背项强痛,时眩仆。取之涌泉,昆仑,视有余血者尽取之。
陶云:肾德在坚。故经云:以苦补之,甘泻之;肾苦燥,急食咸以润之,至津液生也。
小泻肾汤
治小便赤少,少腹满,时足胫肿者方:
茯苓 甘草 黄芩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
大泻肾汤
治小便赤少,是溺血,少腹迫满而痛,腰如折,耳鸣者方:
茯苓 甘草 大黄 黄芩(各三两) 芍药 干姜(各一两)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日二温服。
小补肾汤
治虚劳失精,腰痛,骨蒸羸瘦,脉快者方:
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三两) 泽泻(一两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日三服。若小便血者,去泽泻,加地榆一两[分];若大便见血者,去泽泻,加伏龙肝如鸡子大;若苦遗精者,易生地黄为熟地黄; 若小便冷,茎中痛,倍泽泻为二两;少腹苦迫急者,去泽泻,加牡丹皮一两[分];小便不利者,仍用泽泻;心烦者,加竹叶;腹中热者,加栀子十四枚,打。
大补肾汤
治精气虚少,腰痛,骨痿,不可行走,虚热冲逆,头目眩,小便不利,脉软而快者方:
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三两)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(各一两)
上七味,以长流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分四服,日三服夜一服。
[转帖]六 五脏泻方
陶曰:又有泻方五首,以救诸病误治,致生变乱者也
泻肝汤
救误用吐法,其人神气素虚,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,惊烦不宁方:
枳实(熬) 芍药 代赭石(烧,一方作牡丹皮) 旋覆花 竹叶(各三两,一方有生姜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泻心汤
救误用清下,其人阳气素实,外邪乘虚陷入,致心下痞满,食不下,利反不止,雷鸣腹痛方:
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(炙) 干姜(各三两,一方有大枣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
泻脾汤
救误用冷寒,其人阴气素实,卫气不通,致腹中滞胀,反寒不已方:
附子(炮) 干姜 麦冬 五味子 旋覆花(各三两,一方有细辛三两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泻肺汤
救误用火法,其人血素燥,致令神识迷妄如痴,吐血、衄血、胸中烦满,气结方:
葶苈子(熬黑,捣如泥)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三两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泻肾汤
救误用汗法,其人阳气素虚,致令阴气逆升,心中悸动不安,冒,汗出不止方:
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(各三两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七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
陶云: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,亦有五首,然综观其要义,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,录出以备修真之辅,拯人之危也。然其方意深妙,非俗浅所识。缘诸损候,藏气互 乘,虚实杂错,药味寒热并行,补泻相参,先圣遗奥,出人意表。汉晋以还,诸名医辈,张机、卫汜[汛]、华元化、吴普、皇甫玄晏、支法师、葛稚川、范将军 等,皆当代名贤,咸师式此《汤液经法》,愍救疾苦,造福含灵。其间增减,虽各擅其异,或致新效,似乱旧经,而其旨趣,仍方圆之于规矩也。
养生补肝汤
治肝虚,筋极,腹中坚澼,大便閟塞方:
蜀椒(汗,一升) 桂心(三两) 韭叶(切,一把) 芍药(三两) 芒硝(半斤) 胡麻油(一升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先煮椒、桂、韭叶、芍药,取得三升,去滓。纳芒硝于内,待消已,即停火。将麻油倾入,乘热,急以桑枝三枚,各长尺许,不住手搅,令与药和合为度,共得三升,温分三服,一日尽之。
调中补心汤
治心劳,脉极,心中烦悸,神识慌惚方:
旋覆花(一升,一方作牡丹皮四两) 栗子(打去壳,十二枚) 葱叶(十四茎) 豉(半斤,一方作山萸肉) 栀子(十四枚,打) 人参(三两,切)
上方六味,以清酒四升,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,日三。
建中补脾汤
治脾虚,肉极,羸瘦如柴,腹中拘急,四肢无力方:
甘草(炙,二两) 大枣(十二枚,去核[掰]) 生姜(三两,切) 黄饴(一升)桂枝(二两) 芍药(六两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饴,更上火,令消已,温服一升,日尽之。
宁气补肺汤
治肺虚,气极,烦热,汗出,口舌渴燥方:
麦门冬(二升) 五味子(一升) 白酨浆(五升) 芥子(半升) 旋覆花(一两) 竹叶(三把)
上六味,但以白酨浆共煮,取得三升,温分三服,日尽之。⑥
固元补肾汤
治肾虚,精极,遗精,失溺,气乏无力,不可动转,唾血、咯血方:
地黄(切) 王瓜根(切,各三两) 苦酒(一升) 甘草(炙) 薤白(四两) 干姜(二两,切)
上方六味,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,取得三升,每服一升,一日尽之。⑦
陶云:经云:毒药攻邪,五菜为充,五果为助,五谷为养,五畜为益,尔乃大汤之设。今所录者,皆小汤耳。若欲作大汤者,补肝汤内加羊肝,补心加鸡心,补脾加牛肉,补肺加犬肺,补肾加猪肾,各一具,即成也。
陶隐居云:依《神农本经》及《桐君采药录》,上中下三品之药,凡三百六十五味,以应周天之度,四时八节之气。商有圣相伊尹,撰《汤液经法》三卷,为方亦三 百六十首:上品上药,为服食补益方者,百二十首;中品中药,为疗疾祛邪之方,亦百二十首;下品毒药,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,亦百二十首。凡共三百六十首也。 实万代医家之规范,苍生护命之大宝也。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,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。检用诸药之要者,可默契经方之旨焉。
经云: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天有五气,化生五味,五味之变,不可胜数。今者约列二十五种,以明五行互含之迹,以明五味变化之用,如左:
味辛皆属木,桂为之主,椒为火,姜为土,细辛为金,附子为水。
味咸皆属火,旋覆[花]为之主,大黄为木,泽泻为土,厚朴为金,硝石为水。
味甘皆属土,人参为之主,甘草为木,大枣为火,麦冬为金,茯苓为水。
味酸皆属金,五味[子]为之主,枳实为木,豉为火,芍药为土,薯蓣为水。
味苦皆属水,地黄为之主,黄芩为木,黄连为火,白术为土,竹叶为金。
此二十五味,为诸药之精,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,学者当深契焉。
经云:主于补泻者为君,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,从于佐监者为佐使。
陶隐居曰:此图乃《汤液经法》尽要之妙,学者能谙于此,医道毕矣。
八 二旦六神大小汤
弘景曰:外感天行,经方之治,有二旦、六神大小等汤。昔南阳张机,依此诸方,撰为《伤寒论》一部,疗治明悉,后学咸尊奉之。山林僻居,仓卒难防外感之疾,日数传变,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,岂可疏忽。若能深明此数方者,则庶无蹈险之虞也,今亦录而识之。
小阳旦汤
治天行[病]发热,自汗出而恶风,鼻鸣干呕者。
桂枝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生姜(二两,切) 甘草(炙,二两) 大枣(十二枚)
上方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服已,即啜热粥饭一器,以助药力。稍稍令汗出,不可大汗流漓,[大汗之]则病不除也。若不汗出,可随服之,取瘥止。日三服。若加饴一升,为正阳旦汤。
小阴旦汤
治天行[病]身热,汗出,头目痛,腹中痛,干呕,下利者。
黄芩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生姜(二两,切) 甘草(二两,炙) 大枣(十二枚)
上方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服汤已,如人行三四里时,令病人啜白酨浆一器,以助药力,身热去,自愈[利自止]也。
大阳旦汤
治凡病汗出不止,气息惙惙,身劳力怯,恶风凉,腹中拘急,不欲饮食,皆宜此方。若脉虚大者,为更切证也。⑧
黄芪(五两) 人参 桂枝 生姜(各三两) 甘草(炙,二两) 芍药(六两) 大枣(十二枚) 饴(一升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去滓,内饴,更上火,令烊已。每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大阴旦汤
治凡病头目眩晕,咽中干,每喜干呕,食不下,心中烦满,胸胁支痛,往来寒热方:
柴胡(八两) 人参 黄芩 生姜(各三两) 甘草(炙,二两) 芍药(四两) 大枣(十二枚) 半夏(一升,洗)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。重上火,缓缓煎之,取得三升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小青龙汤
治天行,发热恶寒,汗不出而喘,身疼痛,脉紧者方:
麻黄(三两) 杏仁(半升,熬打) 桂枝(二两) 甘草(炙,一两半)
上方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掠去上沫。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八合。必令汗出彻身,不然恐邪不尽散也。
大青龙汤
治天行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喘咳不已者。
麻黄(去节) 细辛 芍药 甘草(炙) 桂枝(各三两) 五味子(半升) 半夏(半升) 干姜(三两)
上方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掠去上沫。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一方无干姜。
小白虎汤
治天行热病,大汗出不止,口舌干燥,饮水数升不已,脉洪大者方:
石膏(如鸡子大,绵裹) 知母(六两) 甘草(炙,二两) 粳米(六合)
上四味,先以水一斗,熬粳米,熟讫去米。内诸药,煮取六升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
大白虎汤
治天行热病,心中烦热,时自汗出,舌干,渴欲饮水,时呷嗽不已,久不解者方:
石膏(如鸡子大一枚,打) 麦门冬(半升) 甘草(炙,二两) 粳米(六合) 半夏(半升) 生姜(二两,切) 竹叶(三大握)
上方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粳米,米熟讫去米,内诸药,煮至六升,去滓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
小朱鸟汤
治天行热病,心气不足,内生烦热,坐卧不安,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:
鸡子黄(二枚) 阿胶(三锭) 黄连(四两) 黄芩 芍药(各二两)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连、芩、芍三物,取三升,去滓。内胶,更上火,令烊尽,取下,待小冷,下鸡子黄,搅令相得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大朱鸟汤
治天行热病,重下恶毒痢,痢下纯血,日数十行,蠃瘦如柴,心中不安,腹中绞急,痛如刀刺方:
鸡子黄(二枚) 阿胶(三锭) 黄连(四两) 黄芩 芍药(各二两) 人参(二两) 干姜(二两)
上药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连、芩、姜等五物,得四升讫,内醇苦酒二升,再煮至四升讫,去滓。次内胶于内,更上火,令烊。取下,待小冷,内鸡子黄,搅令相得即成。每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小玄武汤
治天行病,肾气不足,内生虚寒,小便不利,腹中痛,四肢冷者方:
茯苓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白术(二两) 干姜(三两) 附子(一枚,炮去皮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大玄武汤
治肾气虚疲,少腹中冷,腰背沉重,四肢[冷]清,小便不利,大便鸭溏,日十余行,气惙力弱者方:
茯苓(三两) 白术(二两) 附子(一枚,炮) 芍药(二两) 干姜(二两) 人参(二两) 甘草(二两,炙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小勾陈汤
治天行热病,脾气不足,饮食不化,腰痛,下痢方:
甘草(三两) 干姜 人参(各二两)大枣(六枚,去核)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。
大勾陈汤
治天行热病,脾气虚,邪热入里,腹中雷鸣切痛,呕吐下利不止者方:
甘草 人参(各三两) 半夏(—升,洗去滑) 生姜(切,二两) 黄芩(二两) 黄连(二两) 大枣(十二枚,劈去核)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温服二升,日三。
小腾蛇汤
治天行热病,胃气素实,邪气不除,腹满而喘,汗出不止者方:
枳实(三两) 厚朴(二两) 甘草(二两) 芒硝(二两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许,去滓,内芒硝,待焰已,顿服之。
大腾蛇汤
治天行热病,邪热不除,大腑閟结,腹中大满实,汗出而喘,时神昏不识人,宜此方,急下之方:
枳实(三两) 厚朴 甘草 大黄 葶苈(熬黑,打如泥) 生姜 芒硝(后下)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上六味至四升,去滓,内芒硝,待焰化已,温服二升。生姜一作大枣。
弘景曰:阳旦者,升阳之方,以黄芪为主;阴旦者,扶阴之方,以柴胡为主;青龙者,宣发之方,以麻黄为主;白虎者,收重之方,以石膏为主;朱鸟者,清滋之 方,以鸡子黄为主;玄武者,温渗之方,以附子为主。此六方者,为六合之正精,升降阴阳,交互金木,即济水火,乃神明之剂也。张机撰《伤寒论》,避道家之 称,故其方皆非正名也,但以某药名之,以推主为识耳。
九 救五脏中恶卒死方
陶经隐居云:中恶卒死者,皆脏气被壅,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,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,录如左:
点眼以通肝气:
治跌仆,[既月]腰,挫闪,气血着滞,作痛一处,不可欠伸、动转方:
矾石烧赤,取凉冷,研为细粉。每用少许,以酢蘸,点目大眦,痛在左则点右眦,痛在右则点左眦,当大痒,螯泪大出则愈。
吹鼻以通肺气:
治诸凡卒死,息闭不通者,皆可用此法活之。
皂角刮去皮絃,用净肉,火上炙燥,如杏核大一块,细辛根等分,共为极细末。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,得嚏则活也。⑨
着舌而通心气:
治中恶,急心痛,手足逆冷者,顷刻可杀人,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。⑩
硝石(五钱匕) 雄黄(一钱匕)
上二味,共为极细末,启病者舌,着散一匕于舌下,少时即定,若有涎出,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。
启喉以通脾气:
治过食难化之物,或异品有毒,宿积不消,毒势攻注,心腹痛如刀搅。
赤小豆 瓜蒂(各等分)
共为散,每用咸豉半升,以水二升,煮豉,取一升,去滓,内散一匕,顿服,少顷当大吐则瘥。(启喉方: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,宿积不消,心中痛疼方。赤小豆、瓜蒂各等分,为散讫,加盐豉少许,共捣为丸,以竹箸启病者齿,温水送入口中,得大吐即愈)
熨耳以通肾气:
治梦魇不寤。
烧热汤二升,入戎盐七合,令烊化已,切葱白十五茎内汤内,视汤再沸,即将葱取出,捣如泥,以麻布包之,熨病者二耳,令葱气入耳,病者即寤也。(灌耳方:救 饮水过,小便闭塞,涓滴不通方。烧汤一斗,入戎盐一升,葱白十五茎,莫令葱太热,勺汤,指试不太热,即灌耳中。令病者侧卧,下以一盆着汤,承耳下薰之,少 时小便通,立愈)
上五方,乃神仙救急之道,若畜病者,可倍用之。
校注:(①-⑤⑧敦煌古医籍考释注;⑥⑦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注)
①、耎(ruan ,软)意为祛弱
②、小补心汤第一方即《金匮要略》之桥蒌薤白半夏汤,主证及药味皆符,惟《金匮要略》用“白酒一斗”,本书用“白酨浆一斗”,据《外台秘要》载此方,白酒 即白酨浆,《千金要方》作白酨浆,实为一物,古又称“酢”,即今之黄酒。(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:第8页:白酨浆中的酨字读再,《外台秘要》释为酢浆,也就 是米醋。)
③、大泻脾汤之六味药,甲本为“附子、干姜、黄芩、大黄、枳实、芍药(先抄“甘草”,又涂改为“芍药”)”,乙本为“附子、干姜、黄芩、大黄、枳实、甘 草”。按本方通例,凡 五脏泻汤大方,皆由六味药组成,其中,有五味药诸方皆同,即姜、芍药、大黄、黄芩、甘草,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,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,据此,大泻脾汤 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,方中不应有“枳实”,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。
④、甲本、乙本皆作“一分”,按〈本草经集注〉“四分成一两”,据本书通例,用量不当如此之少,疑“分”当为“两”字之误,今改。
⑤、因“六”字与“二”字草书形近,致甲本、乙本皆讹作“二两”,即云加倍,当以“六两”为正。
⑥白酨浆:“酨”,又称为“酢”,即“醋”,是汉代以前的名称。《周礼·天官·酒正》“浆”字下汉郑玄注:“今之酨浆也。”唐贾公彦疏:“汉时名为酨浆”。南北朗时已通名为醋。白酨浆即白醋。
⑦苦酒:醋的古俗称。
⑧惙:(chuo辍)意指疲乏。
⑨火上炙燥,如杏核大一块,细辛根等分: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:火上炙焦,如指大一枚,次加细辛等量之。
⑩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: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:看其人指,爪青者是。
采用书籍:
1.《敦煌古医籍考释》
2.《敦煌石窟秘藏医方》
3.《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》
在《敦煌古医籍考释》中有(一方作某某,当从)、(一方无某某,有某某,当从);而《敦煌石窟秘藏医方》、《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》中没有“当从”二字,故本次校正删除“当从”二字。
原书小字在()中,版本不同处用[]标明,打不出的字也用[]标明。
[转帖]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
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
隐居曰:凡学道辈,欲求永年,先须祛疾。或有夙痼,或患时恙,一依五脏补泻法例,服药数剂,必使脏气平和,乃可进修内视之道。不尔,五精不续,真一难守, 不入真景也。服药祛疾,虽系微事,亦初学之要领也。诸凡杂病,服药汗吐下后,邪气虽平,精气被夺,致令五脏虚疲,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。不然,时日久 旷,或变为损证,则生死转侧耳。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,庶几识别无误焉。
一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
肝虚则恐,实则怒。
肝病者,必两胁下痛,痛引少腹。虚则[目巟目巟]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。气逆则耳聋,颊肿。治之取厥阴、少阳血者。
邪在肝,则两胁中痛,寒中;恶血在内,则胻善瘛,节时肿。取之行间以引胁下,补三里以温胃中,取耳间青脉,以去其瘛。
陶云:肝德在散。故经云:以辛补之,以酸泻之。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,适其性而衰之也。
小泻肝汤
治肝实,两胁下痛,痛引少腹迫急,当有干呕者方:
枳实(熬) 芍药 生姜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清浆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不瘥,即重作服之。
大泻肝汤
治头痛目赤,多恚怒,胁下支满而痛,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:
枳实(熬) 芍药 甘草(炙,各三两) 黄芩 大黄 生姜(切,各一两 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。
小补肝汤
治心中恐疑,时多恶梦,气上冲心,越汗出,头目眩晕者方:
桂枝 干姜 五味子(各三两) 大枣(十二枚,去核,一方作薯蓣)。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心中悸者,加桂枝一两半;冲气盛者,加五味子一两半;头苦眩者,加术一两半;干呕者,去大枣,加生姜一两半;中满者,去大枣;心中如饥者,还用枣。咳逆、头苦痛者,加细辛一两半;四肢冷,小便难者,加附子一枚,炮。
大补肝汤
治肝气虚,其人恐惧不安,气自少腹上冲咽,呃声不止,头目苦眩,不能坐起,汗出,心悸,干呕不能食,脉弱而结者方 :
桂心 干姜 五味子(各三两) 旋覆花 代赭石(烧,一方作牡丹皮) 竹叶(各一两) 大枣(十二枚,去核,一方作薯蓣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、夜一服。
二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1
心虚则悲不已,实则笑不休。
心病者,心胸内痛,胁下支满,膺背肩胛间痛,两臂内痛。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。取其经手少阴、太阳及舌下血者,其变刺郄中血者。
邪在心,则病心中痛,善悲,是眩仆,视有余不足而调之。
经云:诸邪在心者,皆心胞代受,故证如是。
陶云:心德在耎。故经云:以咸补之,苦泻之;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。①
小泻心汤 1
治心中卒急痛,胁下支满,气逆攻膺背肩胛间,不可饮食,食之反笃者方:
龙胆草 栀子(打,各三两) 戎盐(如杏子大三枚,烧赤)
上三味,以酢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少顷,得吐瘥。
大泻心汤 1
治暴得心腹痛,痛如刀刺,欲吐不吐,欲下不下,心中懊憹,胁背胸支满[,腹中]迫急不可奈者方:
龙胆草 栀子(捣,各三两) 苦参 升麻(各二两) 豉(半升) 戎盐(如杏子大三枚)
上六味,以酢六升,先煮上五味,得三升许,去滓。内戎盐,稍煮待消已,取二升,服一升。当大吐,吐已必自泻下,即瘥(一方无苦参,有通草二两)
小补心汤 1
治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者方:
栝蒌(一枚,捣) 薤白(八两) 半夏(半升,洗去滑)
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再服(一方有杏仁,无半夏,熬)
大补心汤 1
治胸痹,心中痞满,气结在胸,时从胁下逆抢心,心痛无奈方:
栝蒌(一枚,捣) 薤白(八两) 半夏(半升,洗去滑) 枳实(熬,二两) 厚朴(炙,二两) 桂枝(一两)
上六味,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,每服二升,日再。(一方有杏仁半升,熬,无半夏)②
辨心包络病证文并方2
心胞气实者,受外邪之动也,则胸胁支满,心中澹澹大动,面赤,目黄,善笑不休;虚则血气少,善悲,久不已,发癫仆。
小泻心汤 2
治胸腹支满,心中跳动不安者方:
黄连 黄芩 大黄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麻沸汤三升,渍一食顷,绞去滓,顿服。
大泻心汤 2
治心中怔忡不安,胸膺痞懑,口中苦,舌上生疮,面赤如新妆,或吐血,衄血,下血者方:
黄连 黄芩 芍药(各三两) 干姜(炮) 甘草(炙) 大黄(各一两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日二。
小补心汤 2
治血气虚少,心中动悸,时悲泣,烦躁,汗出,气噫,脉[时]结者方:
代赭石(烧赤,以酢淬三次,打。一方作牡丹皮) 旋覆花 竹叶(各二两) 豉(一两,一方作山萸肉)
上方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,怔惊不安者,加代赭石,为四两半;烦热汗出者,去豉,加竹叶至四两半,身热还用豉;心中窒痛者,加豉至 四两半;气苦少者,加甘草三两;心下痞满者,去豉,加人参一两半;胸中冷而多唾者,加干姜一两半;咽中介介塞者,加旋覆花至四两半。
大补心汤 2
治心中虚烦,懊怔不安,怔忡如车马惊,饮食无味,干呕,气噫,时或多唾,其人脉结而微者方:
代赭石(烧赤,入酢中淬三次,打。一方作牡丹皮) 旋覆花 竹叶(各三两) 豉(一方作山萸肉) 人参 甘草(炙) 干姜(各一两)
上方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[转帖]三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
脾实则腹满,飧泄;虚则四肢不用,五脏不安。
脾病者,必腹满肠鸣,溏泻,食不化;虚则身重,苦饥,肉痛,足痿不收,行善瘛,脚下痛。
邪在脾,则肌肉痛,阳气不足,则寒中,肠鸣,腹痛;阴气不足,则善饥,皆调其三里。
陶云:脾德在缓。故经云:以甘补之,辛泻之;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。
小泻脾汤
治脾气实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腹冷,脉微者方:
附子(一枚,炮) 干姜 甘草(炙,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
大泻脾汤
治腹中胀满,干呕不能食,欲利不得,或下利不止者方:
附子(一枚,炮) 干姜(三两) 黄芩 大黄 芍药[枳实] 甘草(炙,各一两)③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日二。
小补脾汤
治饮食不化[消],时自吐利,吐利已,心中苦饥;或心下痞满,脉微,无力,身重,足痿,善转筋者方:
人参 甘草(炙) 干姜(各三两) 白术(一两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三。若脐上筑动者,去术,加桂四两;吐多者,去术,加生姜三两;下多者,仍用术;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[两];渴欲 饮者,加术至四两半;腹中满者,去术,加附子,一枚,炮;腹中痛者,加人参一分[两];寒者,加干姜一分[两]。④
大补脾汤
治脾气大疲,饮食不化[消],呕吐下利,其人枯瘦如柴,立不可动转,口中苦干渴,汗出,气急,脉微而[时]结者方:
人参 甘草(炙,各三两) 干姜(三两) 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(一方作牡丹皮,各一两)
上七味,以水一斗煮取四升,温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四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
肺虚则鼻息不利;实则喘咳,凭胸仰息。
肺病者,必咳喘逆气,肩息,背痛,汗出憎风;虚则胸中痛,少气,不能报息,耳聋,咽干。
邪在肺,则皮肤痛,发寒热,上气喘,汗出,咳动肩背。取之膺中外腧,背第三椎旁,以手按之快然,乃刺之,取缺盆以越之。
陶云:肺德在收。故经云:以酸补之,咸泻之;肺苦气上逆,急食辛以散之,开腠理以通气也。
小泻肺汤
治咳喘上气,胸中迫满,不可卧者方:
葶苈子(熬黑,捣如泥) 大黄 芍药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喘定止后服。
大泻肺汤
治胸中有痰涎,喘不得卧,大小便闭,身面肿,迫满,欲得气利者方:
葶苈子(熬) 大黄 芍药(各三两) 甘草(炙) 黄芩 干姜(各一两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,日二服。
小补肺汤
治汗出口渴,少气不足[以]息,胸中痛,脉虚者方:
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(各三两,一方作牡丹皮) 细辛(一两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每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烦热者,去细辛,加海蛤一分[两];若闷痛者,加细辛一分[两];咳痰不出[利],脉结者,倍旋覆 花为二[六]两;若眩冒者,去细辛,加泽泻一分[两];咳而吐[有]血者,倍麦门冬为二[六]两;若烦渴者,去细辛,加粳米半升;涎多者,仍用细辛,加半 夏半升,洗。⑤
大补肺汤
治烦热汗出,少气不足[以]息,口[苦]干,耳聋,脉虚而快者方:
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(各三两,一方作牡丹皮) 细辛(一两) 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一两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
五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
肾气虚则厥逆,实则腹满,面色正黑,泾溲不利。
肾病者,必腹大胫肿,身重,嗜寝;虚则腰中痛,大腹小腹痛,尻阴股膝挛,[髀]胻足皆痛。
邪在肾,是骨痛,阴痹。阴痹者,按之不得。腹胀,腰痛,大便难,肩背项强痛,时眩仆。取之涌泉,昆仑,视有余血者尽取之。
陶云:肾德在坚。故经云:以苦补之,甘泻之;肾苦燥,急食咸以润之,至津液生也。
小泻肾汤
治小便赤少,少腹满,时足胫肿者方:
茯苓 甘草 黄芩(各三两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
大泻肾汤
治小便赤少,是溺血,少腹迫满而痛,腰如折,耳鸣者方:
茯苓 甘草 大黄 黄芩(各三两) 芍药 干姜(各一两)
上方六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日二温服。
小补肾汤
治虚劳失精,腰痛,骨蒸羸瘦,脉快者方:
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三两) 泽泻(一两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日三服。若小便血者,去泽泻,加地榆一两[分];若大便见血者,去泽泻,加伏龙肝如鸡子大;若苦遗精者,易生地黄为熟地黄; 若小便冷,茎中痛,倍泽泻为二两;少腹苦迫急者,去泽泻,加牡丹皮一两[分];小便不利者,仍用泽泻;心烦者,加竹叶;腹中热者,加栀子十四枚,打。
大补肾汤
治精气虚少,腰痛,骨痿,不可行走,虚热冲逆,头目眩,小便不利,脉软而快者方:
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三两)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(各一两)
上七味,以长流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分四服,日三服夜一服。
[转帖]六 五脏泻方
陶曰:又有泻方五首,以救诸病误治,致生变乱者也
泻肝汤
救误用吐法,其人神气素虚,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,惊烦不宁方:
枳实(熬) 芍药 代赭石(烧,一方作牡丹皮) 旋覆花 竹叶(各三两,一方有生姜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泻心汤
救误用清下,其人阳气素实,外邪乘虚陷入,致心下痞满,食不下,利反不止,雷鸣腹痛方:
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(炙) 干姜(各三两,一方有大枣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
泻脾汤
救误用冷寒,其人阴气素实,卫气不通,致腹中滞胀,反寒不已方:
附子(炮) 干姜 麦冬 五味子 旋覆花(各三两,一方有细辛三两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泻肺汤
救误用火法,其人血素燥,致令神识迷妄如痴,吐血、衄血、胸中烦满,气结方:
葶苈子(熬黑,捣如泥)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(各三两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泻肾汤
救误用汗法,其人阳气素虚,致令阴气逆升,心中悸动不安,冒,汗出不止方:
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(各三两)
上方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再服。
七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
陶云: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,亦有五首,然综观其要义,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,录出以备修真之辅,拯人之危也。然其方意深妙,非俗浅所识。缘诸损候,藏气互 乘,虚实杂错,药味寒热并行,补泻相参,先圣遗奥,出人意表。汉晋以还,诸名医辈,张机、卫汜[汛]、华元化、吴普、皇甫玄晏、支法师、葛稚川、范将军 等,皆当代名贤,咸师式此《汤液经法》,愍救疾苦,造福含灵。其间增减,虽各擅其异,或致新效,似乱旧经,而其旨趣,仍方圆之于规矩也。
养生补肝汤
治肝虚,筋极,腹中坚澼,大便閟塞方:
蜀椒(汗,一升) 桂心(三两) 韭叶(切,一把) 芍药(三两) 芒硝(半斤) 胡麻油(一升)
上六味,以水五升,先煮椒、桂、韭叶、芍药,取得三升,去滓。纳芒硝于内,待消已,即停火。将麻油倾入,乘热,急以桑枝三枚,各长尺许,不住手搅,令与药和合为度,共得三升,温分三服,一日尽之。
调中补心汤
治心劳,脉极,心中烦悸,神识慌惚方:
旋覆花(一升,一方作牡丹皮四两) 栗子(打去壳,十二枚) 葱叶(十四茎) 豉(半斤,一方作山萸肉) 栀子(十四枚,打) 人参(三两,切)
上方六味,以清酒四升,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,日三。
建中补脾汤
治脾虚,肉极,羸瘦如柴,腹中拘急,四肢无力方:
甘草(炙,二两) 大枣(十二枚,去核[掰]) 生姜(三两,切) 黄饴(一升)桂枝(二两) 芍药(六两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内饴,更上火,令消已,温服一升,日尽之。
宁气补肺汤
治肺虚,气极,烦热,汗出,口舌渴燥方:
麦门冬(二升) 五味子(一升) 白酨浆(五升) 芥子(半升) 旋覆花(一两) 竹叶(三把)
上六味,但以白酨浆共煮,取得三升,温分三服,日尽之。⑥
固元补肾汤
治肾虚,精极,遗精,失溺,气乏无力,不可动转,唾血、咯血方:
地黄(切) 王瓜根(切,各三两) 苦酒(一升) 甘草(炙) 薤白(四两) 干姜(二两,切)
上方六味,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,取得三升,每服一升,一日尽之。⑦
陶云:经云:毒药攻邪,五菜为充,五果为助,五谷为养,五畜为益,尔乃大汤之设。今所录者,皆小汤耳。若欲作大汤者,补肝汤内加羊肝,补心加鸡心,补脾加牛肉,补肺加犬肺,补肾加猪肾,各一具,即成也。
陶隐居云:依《神农本经》及《桐君采药录》,上中下三品之药,凡三百六十五味,以应周天之度,四时八节之气。商有圣相伊尹,撰《汤液经法》三卷,为方亦三 百六十首:上品上药,为服食补益方者,百二十首;中品中药,为疗疾祛邪之方,亦百二十首;下品毒药,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,亦百二十首。凡共三百六十首也。 实万代医家之规范,苍生护命之大宝也。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,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。检用诸药之要者,可默契经方之旨焉。
经云: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天有五气,化生五味,五味之变,不可胜数。今者约列二十五种,以明五行互含之迹,以明五味变化之用,如左:
味辛皆属木,桂为之主,椒为火,姜为土,细辛为金,附子为水。
味咸皆属火,旋覆[花]为之主,大黄为木,泽泻为土,厚朴为金,硝石为水。
味甘皆属土,人参为之主,甘草为木,大枣为火,麦冬为金,茯苓为水。
味酸皆属金,五味[子]为之主,枳实为木,豉为火,芍药为土,薯蓣为水。
味苦皆属水,地黄为之主,黄芩为木,黄连为火,白术为土,竹叶为金。
此二十五味,为诸药之精,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,学者当深契焉。
经云:主于补泻者为君,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,从于佐监者为佐使。
陶隐居曰:此图乃《汤液经法》尽要之妙,学者能谙于此,医道毕矣。
八 二旦六神大小汤
弘景曰:外感天行,经方之治,有二旦、六神大小等汤。昔南阳张机,依此诸方,撰为《伤寒论》一部,疗治明悉,后学咸尊奉之。山林僻居,仓卒难防外感之疾,日数传变,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,岂可疏忽。若能深明此数方者,则庶无蹈险之虞也,今亦录而识之。
小阳旦汤
治天行[病]发热,自汗出而恶风,鼻鸣干呕者。
桂枝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生姜(二两,切) 甘草(炙,二两) 大枣(十二枚)
上方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服已,即啜热粥饭一器,以助药力。稍稍令汗出,不可大汗流漓,[大汗之]则病不除也。若不汗出,可随服之,取瘥止。日三服。若加饴一升,为正阳旦汤。
小阴旦汤
治天行[病]身热,汗出,头目痛,腹中痛,干呕,下利者。
黄芩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生姜(二两,切) 甘草(二两,炙) 大枣(十二枚)
上方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服汤已,如人行三四里时,令病人啜白酨浆一器,以助药力,身热去,自愈[利自止]也。
大阳旦汤
治凡病汗出不止,气息惙惙,身劳力怯,恶风凉,腹中拘急,不欲饮食,皆宜此方。若脉虚大者,为更切证也。⑧
黄芪(五两) 人参 桂枝 生姜(各三两) 甘草(炙,二两) 芍药(六两) 大枣(十二枚) 饴(一升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去滓,内饴,更上火,令烊已。每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大阴旦汤
治凡病头目眩晕,咽中干,每喜干呕,食不下,心中烦满,胸胁支痛,往来寒热方:
柴胡(八两) 人参 黄芩 生姜(各三两) 甘草(炙,二两) 芍药(四两) 大枣(十二枚) 半夏(一升,洗)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。重上火,缓缓煎之,取得三升。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小青龙汤
治天行,发热恶寒,汗不出而喘,身疼痛,脉紧者方:
麻黄(三两) 杏仁(半升,熬打) 桂枝(二两) 甘草(炙,一两半)
上方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掠去上沫。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八合。必令汗出彻身,不然恐邪不尽散也。
大青龙汤
治天行,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喘咳不已者。
麻黄(去节) 细辛 芍药 甘草(炙) 桂枝(各三两) 五味子(半升) 半夏(半升) 干姜(三两)
上方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掠去上沫。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一方无干姜。
小白虎汤
治天行热病,大汗出不止,口舌干燥,饮水数升不已,脉洪大者方:
石膏(如鸡子大,绵裹) 知母(六两) 甘草(炙,二两) 粳米(六合)
上四味,先以水一斗,熬粳米,熟讫去米。内诸药,煮取六升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
大白虎汤
治天行热病,心中烦热,时自汗出,舌干,渴欲饮水,时呷嗽不已,久不解者方:
石膏(如鸡子大一枚,打) 麦门冬(半升) 甘草(炙,二两) 粳米(六合) 半夏(半升) 生姜(二两,切) 竹叶(三大握)
上方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粳米,米熟讫去米,内诸药,煮至六升,去滓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
小朱鸟汤
治天行热病,心气不足,内生烦热,坐卧不安,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:
鸡子黄(二枚) 阿胶(三锭) 黄连(四两) 黄芩 芍药(各二两)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连、芩、芍三物,取三升,去滓。内胶,更上火,令烊尽,取下,待小冷,下鸡子黄,搅令相得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大朱鸟汤
治天行热病,重下恶毒痢,痢下纯血,日数十行,蠃瘦如柴,心中不安,腹中绞急,痛如刀刺方:
鸡子黄(二枚) 阿胶(三锭) 黄连(四两) 黄芩 芍药(各二两) 人参(二两) 干姜(二两)
上药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连、芩、姜等五物,得四升讫,内醇苦酒二升,再煮至四升讫,去滓。次内胶于内,更上火,令烊。取下,待小冷,内鸡子黄,搅令相得即成。每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小玄武汤
治天行病,肾气不足,内生虚寒,小便不利,腹中痛,四肢冷者方:
茯苓(三两) 芍药(三两) 白术(二两) 干姜(三两) 附子(一枚,炮去皮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大玄武汤
治肾气虚疲,少腹中冷,腰背沉重,四肢[冷]清,小便不利,大便鸭溏,日十余行,气惙力弱者方:
茯苓(三两) 白术(二两) 附子(一枚,炮) 芍药(二两) 干姜(二两) 人参(二两) 甘草(二两,炙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
小勾陈汤
治天行热病,脾气不足,饮食不化,腰痛,下痢方:
甘草(三两) 干姜 人参(各二两)大枣(六枚,去核)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温分再服。
大勾陈汤
治天行热病,脾气虚,邪热入里,腹中雷鸣切痛,呕吐下利不止者方:
甘草 人参(各三两) 半夏(—升,洗去滑) 生姜(切,二两) 黄芩(二两) 黄连(二两) 大枣(十二枚,劈去核)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温服二升,日三。
小腾蛇汤
治天行热病,胃气素实,邪气不除,腹满而喘,汗出不止者方:
枳实(三两) 厚朴(二两) 甘草(二两) 芒硝(二两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许,去滓,内芒硝,待焰已,顿服之。
大腾蛇汤
治天行热病,邪热不除,大腑閟结,腹中大满实,汗出而喘,时神昏不识人,宜此方,急下之方:
枳实(三两) 厚朴 甘草 大黄 葶苈(熬黑,打如泥) 生姜 芒硝(后下)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上六味至四升,去滓,内芒硝,待焰化已,温服二升。生姜一作大枣。
弘景曰:阳旦者,升阳之方,以黄芪为主;阴旦者,扶阴之方,以柴胡为主;青龙者,宣发之方,以麻黄为主;白虎者,收重之方,以石膏为主;朱鸟者,清滋之 方,以鸡子黄为主;玄武者,温渗之方,以附子为主。此六方者,为六合之正精,升降阴阳,交互金木,即济水火,乃神明之剂也。张机撰《伤寒论》,避道家之 称,故其方皆非正名也,但以某药名之,以推主为识耳。
九 救五脏中恶卒死方
陶经隐居云:中恶卒死者,皆脏气被壅,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,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,录如左:
点眼以通肝气:
治跌仆,[既月]腰,挫闪,气血着滞,作痛一处,不可欠伸、动转方:
矾石烧赤,取凉冷,研为细粉。每用少许,以酢蘸,点目大眦,痛在左则点右眦,痛在右则点左眦,当大痒,螯泪大出则愈。
吹鼻以通肺气:
治诸凡卒死,息闭不通者,皆可用此法活之。
皂角刮去皮絃,用净肉,火上炙燥,如杏核大一块,细辛根等分,共为极细末。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,得嚏则活也。⑨
着舌而通心气:
治中恶,急心痛,手足逆冷者,顷刻可杀人,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。⑩
硝石(五钱匕) 雄黄(一钱匕)
上二味,共为极细末,启病者舌,着散一匕于舌下,少时即定,若有涎出,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。
启喉以通脾气:
治过食难化之物,或异品有毒,宿积不消,毒势攻注,心腹痛如刀搅。
赤小豆 瓜蒂(各等分)
共为散,每用咸豉半升,以水二升,煮豉,取一升,去滓,内散一匕,顿服,少顷当大吐则瘥。(启喉方: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,宿积不消,心中痛疼方。赤小豆、瓜蒂各等分,为散讫,加盐豉少许,共捣为丸,以竹箸启病者齿,温水送入口中,得大吐即愈)
熨耳以通肾气:
治梦魇不寤。
烧热汤二升,入戎盐七合,令烊化已,切葱白十五茎内汤内,视汤再沸,即将葱取出,捣如泥,以麻布包之,熨病者二耳,令葱气入耳,病者即寤也。(灌耳方:救 饮水过,小便闭塞,涓滴不通方。烧汤一斗,入戎盐一升,葱白十五茎,莫令葱太热,勺汤,指试不太热,即灌耳中。令病者侧卧,下以一盆着汤,承耳下薰之,少 时小便通,立愈)
上五方,乃神仙救急之道,若畜病者,可倍用之。
校注:(①-⑤⑧敦煌古医籍考释注;⑥⑦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注)
①、耎(ruan ,软)意为祛弱
②、小补心汤第一方即《金匮要略》之桥蒌薤白半夏汤,主证及药味皆符,惟《金匮要略》用“白酒一斗”,本书用“白酨浆一斗”,据《外台秘要》载此方,白酒 即白酨浆,《千金要方》作白酨浆,实为一物,古又称“酢”,即今之黄酒。(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:第8页:白酨浆中的酨字读再,《外台秘要》释为酢浆,也就 是米醋。)
③、大泻脾汤之六味药,甲本为“附子、干姜、黄芩、大黄、枳实、芍药(先抄“甘草”,又涂改为“芍药”)”,乙本为“附子、干姜、黄芩、大黄、枳实、甘 草”。按本方通例,凡 五脏泻汤大方,皆由六味药组成,其中,有五味药诸方皆同,即姜、芍药、大黄、黄芩、甘草,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,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,据此,大泻脾汤 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,方中不应有“枳实”,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。
④、甲本、乙本皆作“一分”,按〈本草经集注〉“四分成一两”,据本书通例,用量不当如此之少,疑“分”当为“两”字之误,今改。
⑤、因“六”字与“二”字草书形近,致甲本、乙本皆讹作“二两”,即云加倍,当以“六两”为正。
⑥白酨浆:“酨”,又称为“酢”,即“醋”,是汉代以前的名称。《周礼·天官·酒正》“浆”字下汉郑玄注:“今之酨浆也。”唐贾公彦疏:“汉时名为酨浆”。南北朗时已通名为醋。白酨浆即白醋。
⑦苦酒:醋的古俗称。
⑧惙:(chuo辍)意指疲乏。
⑨火上炙燥,如杏核大一块,细辛根等分: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:火上炙焦,如指大一枚,次加细辛等量之。
⑩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: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:看其人指,爪青者是。
Ports加速
方法A: 使用代理。
在/etc/make.conf中设置:
FETCH_ENV= "HTTP_PROXY=IP[:端口]"
如果需要,在FETCH_ENV值后面加入空格,
HTTP_PROXY_AUTH=basic:*:user:password
方法B: 在其它机器上fetch
make fetch-recursive
...
然后将/usr/ports/distfiles拿走。
方法c:使用wget/axel加速你的port下载
以下所述功能均通过修改make.conf实现
对于wget
========
FETCH_CMD= wget
FETCH_BEFORE_ARGS= -c -t 1
FETCH_AFTER_ARGS=
DISABLE_SIZE=yes #这行是必要的,否则...
前面3行也可以换成
FETCH_CMD=wget -c -t 1
如果你要wget穿透代理服务器,请加上下面两行
FETCH_ENV=http_proxy=http://proxy2.zsu.edu.cn:3128
FETCH_ENV=ftp_proxy=http://proxy2.zsu.edu.cn:3128
或者使用其他的穿越代理工具例如proxychains 或者socks5(runsocks)
则FETCH_CMD=proxychains wget或者runsocks wget
什么?不知道wget是什么?那就先
cd /usr/ports/ftp/wget/
make install clean
对于axel
========
同样,也可以使用axel来替换fetch来进行多线程下载
FETCH_CMD=axel
FETCH_BEFORE_ARGS= -a
FETCH_AFTER_ARGS=
DISABLE_SIZE=yes
或者只写一行
FETCH_CMD=axel -a
axel 穿透代理服务器的方法与wget一致
axel在/usr/ports/ftp/axel位置
添加更快的port下载站点
====================
另外,加上以下两行可以在让make先从更快的站点下载port
MASTER_SITE_OVERRIDE= \
ftp://ftp2.tsinghua.edu.cn/mirror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 \
ftp://freebsd.csie.nctu.edu.tw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 \
ftp://ftp.hk.freebsd.org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 \
ftp://ftp.freebsdchina.org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
这个是教育网的设置,公网的兄弟可以看着办啦
#MASTER_SITE_BACKUP?=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u.edu.tw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tu.edu.tw/pub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tp.freebsd.org.cn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tp.freebsdchina.org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ibm.tju.edu.cn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u.edu.tw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tu.edu.tw/pub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http://ports.hhsh.org/${DIST_SUBDIR}/
#MASTER_SITE_OVERRIDE?= ${MASTER_SITE_BACKUP}
在/etc/make.conf中设置:
FETCH_ENV= "HTTP_PROXY=IP[:端口]"
如果需要,在FETCH_ENV值后面加入空格,
HTTP_PROXY_AUTH=basic:*:user:password
方法B: 在其它机器上fetch
make fetch-recursive
...
然后将/usr/ports/distfiles拿走。
方法c:使用wget/axel加速你的port下载
以下所述功能均通过修改make.conf实现
对于wget
========
FETCH_CMD= wget
FETCH_BEFORE_ARGS= -c -t 1
FETCH_AFTER_ARGS=
DISABLE_SIZE=yes #这行是必要的,否则...
前面3行也可以换成
FETCH_CMD=wget -c -t 1
如果你要wget穿透代理服务器,请加上下面两行
FETCH_ENV=http_proxy=http://proxy2.zsu.edu.cn:3128
FETCH_ENV=ftp_proxy=http://proxy2.zsu.edu.cn:3128
或者使用其他的穿越代理工具例如proxychains 或者socks5(runsocks)
则FETCH_CMD=proxychains wget或者runsocks wget
什么?不知道wget是什么?那就先
cd /usr/ports/ftp/wget/
make install clean
对于axel
========
同样,也可以使用axel来替换fetch来进行多线程下载
FETCH_CMD=axel
FETCH_BEFORE_ARGS= -a
FETCH_AFTER_ARGS=
DISABLE_SIZE=yes
或者只写一行
FETCH_CMD=axel -a
axel 穿透代理服务器的方法与wget一致
axel在/usr/ports/ftp/axel位置
添加更快的port下载站点
====================
另外,加上以下两行可以在让make先从更快的站点下载port
MASTER_SITE_OVERRIDE= \
ftp://ftp2.tsinghua.edu.cn/mirror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 \
ftp://freebsd.csie.nctu.edu.tw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 \
ftp://ftp.hk.freebsd.org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 \
ftp://ftp.freebsdchina.org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
这个是教育网的设置,公网的兄弟可以看着办啦
#MASTER_SITE_BACKUP?=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u.edu.tw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tu.edu.tw/pub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tp.freebsd.org.cn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tp.freebsdchina.org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ibm.tju.edu.cn/pub/FreeBSD/ports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u.edu.tw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ftp://freebsd.csie.nctu.edu.tw/pub/distfiles/${DIST_SUBDIR}/ \
#http://ports.hhsh.org/${DIST_SUBDIR}/
#MASTER_SITE_OVERRIDE?= ${MASTER_SITE_BACKUP}
2007年1月7日星期日
无名师与万行码
无名师曾对来访的程序员说:“Unix传统上认为,一行Shell脚本胜过万行C程序。”
这个程序员自以为对C极其精通,说:“这不可能。Unix内核正是用C实现的。”
无名师回首:“确是如此。不过Unix传统上认为,一行Shell脚本胜过万行C程序。”
程序员颇为沮丧:“但是在C中我们可集会到尊者Ritchie的智慧。我们与操作系统和机器合二为一,可以获取无与伦比的性能。”
无名师回首:“诚如你言。不过Unix传统上认为,一行Shell脚本胜过万行C程序。”
程序员冷笑着相愤然离去。无名师向学生NUBI颔首示意,NUBI在黑板上写下一行Shell脚本,问道:“尊敬的程序员,看看这行管道。用纯C实现,是不是要一万行C代码。”
程序员沉吟念诵。最终他承认如此。
“你需要多长时间来实现和调试那个C程序?”Nubi问道。
“很长”,来访程序员承认。“但傻子才会干这个而不去完成更有价值的任务。”
“那么谁更了解Unix传统?”无名师问道。“是写一万行代码的,还是看到任务的无谓而不去编码的?”
听到此,程序员眼中一亮。
这个程序员自以为对C极其精通,说:“这不可能。Unix内核正是用C实现的。”
无名师回首:“确是如此。不过Unix传统上认为,一行Shell脚本胜过万行C程序。”
程序员颇为沮丧:“但是在C中我们可集会到尊者Ritchie的智慧。我们与操作系统和机器合二为一,可以获取无与伦比的性能。”
无名师回首:“诚如你言。不过Unix传统上认为,一行Shell脚本胜过万行C程序。”
程序员冷笑着相愤然离去。无名师向学生NUBI颔首示意,NUBI在黑板上写下一行Shell脚本,问道:“尊敬的程序员,看看这行管道。用纯C实现,是不是要一万行C代码。”
程序员沉吟念诵。最终他承认如此。
“你需要多长时间来实现和调试那个C程序?”Nubi问道。
“很长”,来访程序员承认。“但傻子才会干这个而不去完成更有价值的任务。”
“那么谁更了解Unix传统?”无名师问道。“是写一万行代码的,还是看到任务的无谓而不去编码的?”
听到此,程序员眼中一亮。
无名师与脚本狂
名师和学生吃早饭时,从黑客大陆上来了个陌生访客。
“I hear y00 are very l33t,” 他说。”Pl33z teach m3 all y00 know。”(我听说你很牛,请把你会的都教给我。)
无名师的学生面面相觊,都没听懂这类粗鄙言语。无名师微笑道:”你想弄懂Unix?”
“I want to b3 a wizard hax0r”, 陌生人回答,”and 0wn ever3one’s b0xen。”(我想当个顶尖黑客,能掌握所有人的机器。)
“我不教这个”,无名师答道。
陌生人很激动。”D00d,y00 r nothing but a p0ser”, 他说,”If y00 n00 anything, y00 wud t33ch m3.”(哥们儿,感情你没真本事啊,你要知道点儿什么东西就教给我了)
“有条路,”无名师说,”可以将你带入真知。”他在纸上写了个IP地址。”黑掉这台机器,这对你来说应该不费什么力气,他的管理员不称职。回来后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。”
陌生人鞠了一躬就离开了。无名师把他的早饭吃完。
几天过去了,几个月过去了。没人再想起陌生人。
数年过去了,黑客大陆来的陌生人回来了。
“你混蛋!”他说,”我黑掉了那台机器,你说的没错,太容易了。但是我被 FBI 抓起来扔进监狱了。”
“好。”无名师说,”你可以继续下一课了。”他在另一张纸上写了个IP地址教给陌生人。
“你疯了?”陌生人喊道。”经过这事,我再也不黑别人的机器了。”
无名师面现微笑。”这里就是”,他说,”真知的开始。”
听到此,陌生人眼中一亮。
“I hear y00 are very l33t,” 他说。”Pl33z teach m3 all y00 know。”(我听说你很牛,请把你会的都教给我。)
无名师的学生面面相觊,都没听懂这类粗鄙言语。无名师微笑道:”你想弄懂Unix?”
“I want to b3 a wizard hax0r”, 陌生人回答,”and 0wn ever3one’s b0xen。”(我想当个顶尖黑客,能掌握所有人的机器。)
“我不教这个”,无名师答道。
陌生人很激动。”D00d,y00 r nothing but a p0ser”, 他说,”If y00 n00 anything, y00 wud t33ch m3.”(哥们儿,感情你没真本事啊,你要知道点儿什么东西就教给我了)
“有条路,”无名师说,”可以将你带入真知。”他在纸上写了个IP地址。”黑掉这台机器,这对你来说应该不费什么力气,他的管理员不称职。回来后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。”
陌生人鞠了一躬就离开了。无名师把他的早饭吃完。
几天过去了,几个月过去了。没人再想起陌生人。
数年过去了,黑客大陆来的陌生人回来了。
“你混蛋!”他说,”我黑掉了那台机器,你说的没错,太容易了。但是我被 FBI 抓起来扔进监狱了。”
“好。”无名师说,”你可以继续下一课了。”他在另一张纸上写了个IP地址教给陌生人。
“你疯了?”陌生人喊道。”经过这事,我再也不黑别人的机器了。”
无名师面现微笑。”这里就是”,他说,”真知的开始。”
听到此,陌生人眼中一亮。
无名师的双路论
无名师如是教导学生:
“达摩教义有条准则,这在尊者MCIlroy(管道的发明者,Vingel注)的符咒”做一件事并做好“中得到体现。它强调软件应当具有简单一致的行为,这符合Unix惯例,人和其它程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很容易想象其心理模型。
“但达摩教义还有另一条准则,体现在尊者Thompson(Unix的发明者,Vingel注)的符咒‘有怀疑,用穷举’中,很多经文都教导我们现在等到的90%,比等不来的100%更有价值。它强调实现的健壮性和简单性。”
“现在告诉我:什么程序符合Unix传统?”
想了一会后,Nubi沉思道:“老师,这些教义有冲突。”
“简单的实现往往对边缘情况有欠考虑,比如资源耗竭、无法关闭竞争窗口以及在未完成事务中超时等等。”
“发生边缘情况时,软件行为往往不规律、难以猜测。这当然不是Unix传统。”
无名师颔首同意。
“另一方面,大家都知道精巧的程序很脆弱。更进一步说,每个对边缘情况的修正往往牵扯到程序的核心算法,还牵扯处理其它边缘情况的代码。”
“于是,对边缘情况防患于未然、确保描述的简单性,反而会使得代码过分复杂、BUG成堆、根本无法发售。这当然不是Unix传统。”
无名师颔首同意。
“那么,什么是正确的达摩道?”Nubi问道。
无名师说:
“当鹰飞翔时,它忘记爪子与地面相触?当虎捕食时,它忘记腾空的一刻?VAX只重三斤!
”
“达摩教义有条准则,这在尊者MCIlroy(管道的发明者,Vingel注)的符咒”做一件事并做好“中得到体现。它强调软件应当具有简单一致的行为,这符合Unix惯例,人和其它程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很容易想象其心理模型。
“但达摩教义还有另一条准则,体现在尊者Thompson(Unix的发明者,Vingel注)的符咒‘有怀疑,用穷举’中,很多经文都教导我们现在等到的90%,比等不来的100%更有价值。它强调实现的健壮性和简单性。”
“现在告诉我:什么程序符合Unix传统?”
想了一会后,Nubi沉思道:“老师,这些教义有冲突。”
“简单的实现往往对边缘情况有欠考虑,比如资源耗竭、无法关闭竞争窗口以及在未完成事务中超时等等。”
“发生边缘情况时,软件行为往往不规律、难以猜测。这当然不是Unix传统。”
无名师颔首同意。
“另一方面,大家都知道精巧的程序很脆弱。更进一步说,每个对边缘情况的修正往往牵扯到程序的核心算法,还牵扯处理其它边缘情况的代码。”
“于是,对边缘情况防患于未然、确保描述的简单性,反而会使得代码过分复杂、BUG成堆、根本无法发售。这当然不是Unix传统。”
无名师颔首同意。
“那么,什么是正确的达摩道?”Nubi问道。
无名师说:
“当鹰飞翔时,它忘记爪子与地面相触?当虎捕食时,它忘记腾空的一刻?VAX只重三斤!
”
无名师与方法论
无名师和学生Nubi在圣地行走,无名师习惯在晚间为城市和乡间的Unix新门徒布道。
一次,聆听者中混进了一名方法论者。
“优化程序时不对热点进行反复衡量,就像渔夫把网撒入空湖中。”无名师说。
“那么,”方法论者说,“管理资源时不持续的衡量你的产能,不也像渔夫将网撒入空湖中么?”
“我一次碰到一个渔夫时,他正将网撒入船下的湖中,”无名师说,“他摸了好一会儿船底,像在寻找他的船。”
“但是,”方法论者说,“如果他把网撒入湖中,为什么还要找船呢?”
“因为他不会游泳。”无名师答道。
听到此,方法论者眼中一亮。
一次,聆听者中混进了一名方法论者。
“优化程序时不对热点进行反复衡量,就像渔夫把网撒入空湖中。”无名师说。
“那么,”方法论者说,“管理资源时不持续的衡量你的产能,不也像渔夫将网撒入空湖中么?”
“我一次碰到一个渔夫时,他正将网撒入船下的湖中,”无名师说,“他摸了好一会儿船底,像在寻找他的船。”
“但是,”方法论者说,“如果他把网撒入湖中,为什么还要找船呢?”
“因为他不会游泳。”无名师答道。
听到此,方法论者眼中一亮。
无名师的GUI论
一晚,无名师和Nubi参加一个程序员的探讨会,有个程序员问Nubi和他的老师来自哪所学校。当得知他们是Unix大道的追随着时,程序员颇为不屑。
“Unix命令行工具太粗糙落后”,他讥讽到,“现代的设计得当的操作系统可以在图形界面中做任何事情。”
无名师一言不发,只是指着月亮。旁边的一条够对着他的手狂吠。
“我不明白。”程序员说。
无名师依然缄默,指着一副佛祖像,然后又指着一扇窗。
“你想说什么?”程序员问。
无名师指着程序员的头,接着指着一块石头。
“请把话说清楚!”程序员要求到。
无名师深深蹙眉,轻拍程序员的鼻子两下,把他扔到旁边的垃圾箱中。
程序员试图从垃圾堆挣扎出来时,那条狗跑过来在他身上便溺。
此时,程序员眼中一亮。
“Unix命令行工具太粗糙落后”,他讥讽到,“现代的设计得当的操作系统可以在图形界面中做任何事情。”
无名师一言不发,只是指着月亮。旁边的一条够对着他的手狂吠。
“我不明白。”程序员说。
无名师依然缄默,指着一副佛祖像,然后又指着一扇窗。
“你想说什么?”程序员问。
无名师指着程序员的头,接着指着一块石头。
“请把话说清楚!”程序员要求到。
无名师深深蹙眉,轻拍程序员的鼻子两下,把他扔到旁边的垃圾箱中。
程序员试图从垃圾堆挣扎出来时,那条狗跑过来在他身上便溺。
此时,程序员眼中一亮。
无名师与Unix狂
一个Unix狂热者听说无名师掌握Unix大道真知,便跑来求教。无名师对他说:
“当尊者Thompson发明Unix时,他并不理解它。随后他理解了,受益了,不再发明了。”
“当尊者McIlroy发明管道时,他只知道它将传递软件,并不知道它能传播思想。”
“当尊者Ritchie发明C时,他将程序员放到缓冲溢出、堆损坏和烂指针BUG的地域中惩罚。说实话,这些尊者既瞎又蠢!”
狂热者对无名师的用词极为愤怒。
“这些智者”,他抗议道,“给了我们Unix的大道。我们嘲笑他们,就是混淆是非,比转世为牲畜和MCSE还不如。”
“你的代码全无污点和缺陷?”无名师问。
“不,”狂热者承认,“没人不犯错。”
“这些尊者之智,”无名师说,“就是了解自身之愚。”
听到此,狂热者眼中一亮。
“当尊者Thompson发明Unix时,他并不理解它。随后他理解了,受益了,不再发明了。”
“当尊者McIlroy发明管道时,他只知道它将传递软件,并不知道它能传播思想。”
“当尊者Ritchie发明C时,他将程序员放到缓冲溢出、堆损坏和烂指针BUG的地域中惩罚。说实话,这些尊者既瞎又蠢!”
狂热者对无名师的用词极为愤怒。
“这些智者”,他抗议道,“给了我们Unix的大道。我们嘲笑他们,就是混淆是非,比转世为牲畜和MCSE还不如。”
“你的代码全无污点和缺陷?”无名师问。
“不,”狂热者承认,“没人不犯错。”
“这些尊者之智,”无名师说,“就是了解自身之愚。”
听到此,狂热者眼中一亮。
无名师的Unix传统论
一学生对无名师说:“我们听说SCO公司把握着纯正的Unix。”
无名师颔首。
学生继续说,“我们还听说OpenGroup公司也把握着纯正的Unix。”
无名师颔首。
“这怎么可能?”学生问。
无名师答道:
“SCO确实把握着Unix源码,但是Unix的源码不是Unix。OpenGroup确实把握着Unix的名称,但Unix的名称不是Unix。”
“那么,什么是Unix传统?”学生问。
无名师答道:
“非源码,非名称,非思想,非实物。恒变,不变。”
“Unix传统是简单和空。正是简单,正是空,才使得它更强胜飓风。”
“以自然法则前行,在程序员手中,吸纳各种优良设计。与之竞争的软件最终必与之相像:空,空,真空,虚无,万岁!”
听到此,学生眼中一亮。
无名师颔首。
学生继续说,“我们还听说OpenGroup公司也把握着纯正的Unix。”
无名师颔首。
“这怎么可能?”学生问。
无名师答道:
“SCO确实把握着Unix源码,但是Unix的源码不是Unix。OpenGroup确实把握着Unix的名称,但Unix的名称不是Unix。”
“那么,什么是Unix传统?”学生问。
无名师答道:
“非源码,非名称,非思想,非实物。恒变,不变。”
“Unix传统是简单和空。正是简单,正是空,才使得它更强胜飓风。”
“以自然法则前行,在程序员手中,吸纳各种优良设计。与之竞争的软件最终必与之相像:空,空,真空,虚无,万岁!”
听到此,学生眼中一亮。
无名师与最终用户
无名师又一次布道时,一个最终用户听说了他的智慧,跑来求教。
他对无名师三鞠躬。“我欲学习Unix大道,”他说,“但是弄不懂命令行。”
一个旁观的新门徒开始嘲讽最终用户,说他脑子一锅粥,说只有训练有素、有智慧者才配适用Unix。
无名师抚手不语,命这个嘲笑最终用户的新门徒前坐,坐到最终用户身边。
“告诉我,”他对新门徒说,“你写过什么代码,有过什么突出设计。”
新门徒嗫嚅了两句,然后沉默了。
无名师转向最终用户。“告诉我”,他问,“为何你要寻求大道?”
“我用的软件并不能令我满意”,最终用户答,“既不稳定,也不美观。听说Unix之道尽管艰难,但超越一切,我愿抛去一切诱饵和虚像。”
“那么,”无名师问,“你为何想尽办法让软件帮你做事?”
“我是一个建筑工”,最终用户答道,“这座城里的很多房屋都出自我手。”
无名师转向新门徒。“家猫也能欺负老虎”,无名师说,“但是猫叫永远比不过虎吼。”
听到此,新门徒眼中一亮
他对无名师三鞠躬。“我欲学习Unix大道,”他说,“但是弄不懂命令行。”
一个旁观的新门徒开始嘲讽最终用户,说他脑子一锅粥,说只有训练有素、有智慧者才配适用Unix。
无名师抚手不语,命这个嘲笑最终用户的新门徒前坐,坐到最终用户身边。
“告诉我,”他对新门徒说,“你写过什么代码,有过什么突出设计。”
新门徒嗫嚅了两句,然后沉默了。
无名师转向最终用户。“告诉我”,他问,“为何你要寻求大道?”
“我用的软件并不能令我满意”,最终用户答,“既不稳定,也不美观。听说Unix之道尽管艰难,但超越一切,我愿抛去一切诱饵和虚像。”
“那么,”无名师问,“你为何想尽办法让软件帮你做事?”
“我是一个建筑工”,最终用户答道,“这座城里的很多房屋都出自我手。”
无名师转向新门徒。“家猫也能欺负老虎”,无名师说,“但是猫叫永远比不过虎吼。”
听到此,新门徒眼中一亮
订阅:
博文 (Atom)